金江鎮安樂村殘疾人精準戶徐永發不等、不靠、不要,沒有被困難壓倒,勇敢地承擔起生活的重擔,在創業的艱辛歲月里,從不向困難低頭,堅持不懈,勇于嘗試,如今成為對周邊有影響、成規模的專業養羊戶,并主動要求退出精準戶,深得群眾的點贊。 徐永發作為一名普通農民,曾有一段坎坷的人生,一次意外的車禍,四肢和眼睛落下了不同程度的殘疾,為了四處就醫,家里欠下了一筆不小的債務,天降的災難讓本來家庭貧困的他變的一貧如洗、家徒四壁,有一段時間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在親朋好友的鼓舞下,特別是2015年以來,國家實施精準扶貧工作以來,雪中送炭般地為徐永發解決了諸多燃眉之急,房屋得到修繕,特別是參加了幾次技能培訓后,徐永發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加點燃了他自主創業早日脫貧的信心。 “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信心”, 徐永發有了對人生的新認識后,發揚自強不息的精神,發展屬于自己的優勢產業,他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產業支撐就不能真正的脫貧,突破產業“瓶頸”是群眾致富的唯一途徑。他結合安樂村的地理和氣候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群眾早日脫貧致富,他積極尋找投資項目,走訪了省內外的很多地區,通過充分的市場前期調查和論證后,發現安樂村有著發展黑山羊的絕好自然和氣候條件,并且這種養殖是一項投資小、見效快的投資項目。 徐永發確定目標后,他東挪西借開始了自己的養殖路,要把羊養好,養殖技術是關鍵,養殖黑山羊對他來說完全是新課題,一沒有技術,二沒有經驗,更沒有資金,在這種困難重重的情況下,徐永發沒有氣餒,他四處籌集資金,無論再忙,他都要參加市里開展的精準脫貧培訓班,認真學習養殖技術,加上他自己不斷摸索,積累了一些經驗,他養的羊成活率高,生病少,十里八鄉的養羊人都愿意在他的養殖場引進種羊。 徐永發說:“養羊可以節省不少成本,麥稈、麥殼、玉米桿、玉米芯、青草等都適合喂羊,不僅綠色環保,而且玉米桿回收還為村民增加了經濟收入,羊糞也變廢為寶,被果樹種植戶爭先搶購,實現了綠色循環經濟。”通過幾年的努力,徐永發的養殖業形成了規模,而且羊肉、羊毛、羊羔、羊糞都不愁銷路,每年收入成倍增加。 經過幾年的摸索,徐永發的養殖場已經走上了正軌。他對養殖黑山羊也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羊的數量也從最初的13只發展到了如今的200多只,每年出售肥羊和種羊50多只,收益達6萬多元,他成功趟出了一條養羊致富的路。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徐永發是這樣給身邊人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他都把辛酸留在心里,把堅強留在臉上。 “通過養羊,我自己算是積累了一點資金,能帶動村里的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徐永發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將通過合作社以“基地+農戶”的模式,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種羊進行繁殖,繁殖的羊羔一半歸貧困群眾所有。同時,將全程免費為貧困群眾提供養羊技術的指導和培訓,貧困群眾養殖的羊,將按照市場價優先收購,有效保證貧困群眾增收致富。(陳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