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麗芹 施學群 ▲ 攀天閣民族歌舞節目。 在“三江腹地”維西,有一片靈秀之地叫攀天閣,這里海拔2680米,流傳著一句民謠:“迷人不過攀天閣,稀奇不過老黑谷。”長期以來,以傈僳族為主的漢族、納西族、藏族、普米族等多民族在這里和諧聚居,譜寫了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近年來,在“世界最高海拔水稻——黑谷”主產區攀天閣壩子周邊生活著的特少數民族——普米族,依靠高海拔稻田風光和多彩的普米風情,發展鄉村旅游,吸引了眾多“黑谷迷”。 走進普米族聚居的攀天閣鄉皆菊村迪姑村民小組,只見一座座獨具普米族特色的房屋錯落有致地分布在壩子周邊,家家戶戶屋頂安裝著太陽能熱水器,通組入戶公路干凈整潔……一派新時代新農村新景象映入眼簾。 村民熊春梅穿著艷麗的普米族服裝,穿梭在客房、廚房、院子之間,一邊給客人介紹普米族風俗習慣,一邊安排廚房烹煮特色美食…… ▲ 普米族民居與服飾。 熊春梅家從2016年開辦民宿接待點以來,接待了許多來自北京、貴州、昆明等地的游客。 “國家對我們少數民族越來越好,給我們改建了房屋,統一了房子外觀,硬化了村內道路,村子越來越美,客人也越來越多了。”熊春梅家民宿接待點有10間客房,住在她家的游客,每人每天收費150元,包括吃、住和帶游客到攀天閣壩子周邊游玩的費用。接待點主要提供本地土雞、土豬肉、自種的蔬菜和“黑谷”米飯等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 “風景美、收費合理、接待熱情。”熊春梅家民宿接待點不斷迎來“回頭客”“口碑客”“背包客”。 游客吳先生一行7人,就是典型的“回頭客”,去年國慶假期,吳先生到攀天閣過“黑谷節”,就住在熊春梅家。今年國慶,吳先生帶著朋友再次到攀天閣過“黑谷節”,再次住在熊春梅家。他說:“非常喜歡攀天閣的壩子、攀天閣的空氣和原生態食品,更喜歡攀天閣人的淳樸善良和熱情好客,每次來到這里喝酒、唱歌、跳舞,感受原生態文化,體驗別樣風情,今后我們還會再來這里。” ▲ 游客品嘗農家飯菜。 熊春梅家每年民宿接待收入1萬多元,是家庭經濟收入的重要渠道。 “攀天閣皆菊壩子素有世界高海拔水稻產區的美譽,以遠近聞名的黑谷紅米著稱 ,是維西縣較少民族普米族的主要居住地。”攀天閣鄉黨委負責人李輝說,“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攀天閣鄉積極推進鄉村旅游發展,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按照把攀天閣壩子打造成維西縣農業觀光和普米族、傈僳族文化的體驗中心及高山戶外徒步旅游線路的旅游發展思路,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當地群眾增收致富。” 過去,攀天閣鄉皆菊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大部分群眾居住在破舊的土基房和木楞房里,經濟來源少,生活貧困。近年來,攀天閣鄉黨委政府以抓好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著力挖掘普米族文化,利用當地出產的高海拔黑谷等優勢資源,著力推進鄉村經濟發展。 ▲ 攀天閣壩子。 2016年,鄉黨委政府研究決定將皆菊村打造成富有普米族特色的美麗鄉村,以“政府投入+群眾自籌”的方式,在皆菊村迪姑組改造和提升了26戶普米族特色民居。改造后的民房保留和升級木楞房,發展農家樂、民俗接待、銷售當地農特產品,發展鄉村旅游。目前,迪姑組普米族民族文化廣場已建成使用,2017年和2018年,成功舉辦了兩屆“黑谷”文化旅游節,期間,舉辦了民俗表演、攝影展、徒步穿越挑戰賽、山地自行車賽等活動,還在稻田壩子中間舉辦攀天閣宴,吸引了眾多游客。 鄉政府負責人周興說:“結合脫貧攻堅發展鄉村旅游,依托特色產業支撐,創建生態農業示范村;依托特色文化自立,創建民族和諧共榮村;依托特色景觀拉動,創建觀光休閑度假村,我們熱忱歡迎廣大創業者和旅游從業者前來投資,更加歡迎廣大游客到攀天閣觀賞高海拔稻田風光,體驗普米民俗風情。” 目前,攀天閣鄉皆菊村群眾還嘗試稻田養魚、稻田養鴨,推廣種植生態黑谷,家家戶戶努力走在開發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旅游的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