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程 維西縣塔城鎮其宗村的 “維西五安農資商貿有限公司”,其農特產品銷售網絡遍及全國各地,每年平均銷售額達2300多萬元。這家企業的創始人竟是一個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傈僳族漢子余文光。 “創業成功使我擁有成就感” 從外表上看,余文光一點也不像一個“大老板”,他不抽煙、不喝酒,平時就和公司職工一起吃飯、工作,穿著樸素,言談低調,微笑時刻掛在他那黝黑的面龐上。 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想擁有出彩的人生。站在其宗村街頭向西望去是陡峭的山崖,山崖的背面就是余文光的家鄉——次卡布頂,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6年前通公路,去年才實現道路硬化。“小時候,我的夢想是上大學,端上鐵飯碗。1996年,我上考上了高中,但因家庭貧困輟學了。‘一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這是余文光經常對員工和親朋好友說的話。 有志者事竟成。16歲那年,余文光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他把打工作為學習知識、增長才干的途徑。幾年后,余文光回到家鄉開始做土特產小買賣。2015年,余文光創辦維西五安農資商貿有限公司。目前,“五安農特系列產品”已經完成注冊工作,部分產品走上昆明等城市。 說到創業經歷,余文光只說了這樣一句話:“創業成功使我獲得了成就感。但做一件事情不容易,創業成功更不容易。” “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 努力拼搏,為自己活著是一種境界;努力拼搏,為成就更多的人而活著,又是另一種境界。 “我是惠民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如果說創業成功使我獲得成就感的話,那么成就別人則使我擁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因為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令我感到自豪的是,我能通過自主創業,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余文光在黨支部會議上發言時說,“我要加倍努力,把企業做強做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小康做出更大的貢獻。” 余文光創業的足跡閃亮在臘普河畔,他服務群眾、回報社會的事跡有口皆碑。 次卡布頂村民小組的村民余少華是一位殘疾人,今年48歲。只要說起余文光,他就會留下感激的淚水。他說:“余文光是我們全家人心中的活菩薩,那年,我去看望嫁到河北的姐姐,到成都時身份證、錢包全丟了,舉目無親,最后只能找當地派出所幫忙。民警幫我聯系到了家人。當時我的家人以及親戚沒有一人有經濟能力來救助我。當我的家人找到余文光時,他二話沒說來到成都把我接了回來。后來,我把還錢給余文光,他卻拒絕了。” 這幾年來,余文光時常到余少華家走訪,幫助其發展核桃、花椒、木瓜等產業,并以市場最高價收購他家的農特產品。今年,余少華家已經退出貧困戶。說起自己脫貧摘帽的過程,余少華一個勁地豎著大拇指說:“是余文光帶著我們全家走上了致富路,太感謝他了……” “余文光與全村的群眾結成了一個互利鏈條。”其宗村黨總支書記趙普華說,“這個鏈條就是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 共產黨員余春創辦了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向農戶收購農特產品,五安公司則按照市場價將合作社的產品全部收購。說到五安公司,余春說道:“農戶需要預支錢,五安公司毫不猶豫地預支給農戶。有的農戶還將賣產品所得的錢寄存在五安公司,需要時再取。大家都很愿意跟余文光打交道。” 余文光的產業越做越大,他除了忙著拓展農特產品銷售市場外,還致力于建設重樓種植基地。去年,五安公司籌措1284.5萬元資金,建成50畝重樓示范種植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種植重樓100余畝。 在余文光的帶動下,今年,次卡布頂、夫拉統、歐姆頂3個傈僳族村民小組的60戶群眾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鏈的帶動下摘掉了貧困帽子。 “今年,其宗村建檔立卡戶還剩16戶。這16戶是貧中之貧、難中之難,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余文光主動請纓掛鉤扶貧這16戶貧困群眾。”其宗村黨總支書記趙普華說。 為幫助這16戶特殊困難群眾如期脫貧摘帽,余文光拿出了自己的扶貧方案:一是一戶一策,在資金上、技術上幫助扶貧戶發展種養殖業;二是以市場最高價格收購貧困戶農特產品;三是公司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除吃住外,每人每天工資150元。 “該方案正在實施中,到年底,16個貧困戶一定能脫貧摘帽,絕不拖全鎮的后腿。”余文光滿懷信心地說。 余文光無時無刻不惦記著父老鄉親。夫拉統村民小組村民巴松的兩個女兒在大學就讀,生活拮據。“余文光是一個大好人,他幫助我發展產業增加收入,還每年都為我女兒支付學費。”巴松說。 今年春節前,余文光給次卡布頂21戶群眾發放了60套衣服,還給村里80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及農戶紅包賀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