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麗芹
熊智深是普米族,維西縣攀天閣鄉皆菊村迪姑村民小組人,小學教師,就業于攀天閣中心完小。近年來,他參加了《中華民族大辭典》《普米族大辭典》迪慶篇的編寫工作,整編了《維西普米族》,目前,正在編撰《維西普米族基礎語言讀本》。
參加工作20年來,熊智深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致力于普米族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及推廣,用實際行動踐行了人民教師傳道、受業、解惑的職責。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普米族后代,我感覺必須為自己的民族做些事情。”——熊智深 熊智深,1998年畢業于迪慶州民族師范學校后,一直在攀天閣中心完小工作。攀天閣是熊智深的家鄉,也是特少數民族——普米族的聚居地。 熊智深,愛好非常廣泛,其中,最大的愛好就是挖掘攀天閣境內的少數民族文化。為了方便記錄,他購置了攝像機、照相機等設備,所以,工作之余,他經常深入少數民族村寨,到各個村落去挖掘少數民族文化。有些口傳資料,用攝像機完整記錄下來,回來后再慢慢整理。多年來,熊智深先后在《生活新報》《春城晚報》《云南民族畫報》等傳統媒體和新浪網、騰訊網、國家地理中文網、新聞頭條等新媒體發表了很多相關文章和學術報告。向云南電視臺、迪慶電視臺、玉溪電視臺、維西電視臺等推送了很多相關民族文化和旅游新聞,為普米族文化及鄉村旅游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期間,熊智深用10年時間,整理編撰了近20多萬字的《維西普米族》,于2017年出版。該書收錄了在維西生活的普米族婚、喪、節慶等習俗,并附有大量的視頻和圖片資料,全面展現了普米族的生產生活。 “讓民族文化成為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讓普米文化造福普米族發展。”——熊智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攀天閣土生土長的熊智深,一直致力于為家鄉建設、發展服務當中,20年來,他兢兢業業奮戰在教書育人第一線;工作之余,他擠出時間研究民族文化,采寫宣傳家鄉新貌報道,為黨委政府發展旅游文化事業,提供素材和借鑒。 他認為文化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靈魂,沒有文化支撐的經濟是走不長遠的,只有文化的繁榮才能帶來經濟的發展,所以,一個地方只有重視文化,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 熊智深說:“我收集、整理、挖掘普米族文化10多年,期間,對民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融合也進行了一些思考,我認為我們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不光是發揚、傳承問題,主要還是要讓少數民族文化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服務于少數民族地方的經濟發展和少數民族群眾的增收致富。” 2008年,熊智深充分利用自己的愛好,向外面的朋友,推送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資料,開辟了攀天閣鄉的第一條鄉村旅游線路——徒步旅游線路。10年來,每年旅游的人數都以上百人次的速度在增長,來攀天閣旅游的人越來越多,為攀天閣鄉發展普米民宿提供了游客資源。攀天閣也已開始步入世人視野,遠方的游客開始踏足攀天閣,攀天閣步入了發展鄉村旅游的行列。 業余愛好,為他贏來人生出彩的機會
如今,熊智深的這個業余興趣愛好,轉變成了一種熱愛。其中,攝像機對于熊智深來說,意義非同一般,是攝像機引領他喜歡上了民族文化,也是攝像機讓他走進探究普米族文化的道路。他對攝像、視頻編輯、寫作、民族文化研究如癡如醉,并深諳此道。 每年,只要上級部門需要,他都會提供第一手資料。他曾被列為第一屆迪慶州十大杰出青年候選人;《生活新報》等報刊因他熱衷民族文化研究、推廣而把他的事跡搬上報端……他所做的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認可。 熊智深說:“作為一個普米族的后代,我必須為我們民族做些事情,我認為,文化不能丟,然后這個不能丟的文化也不能擺在書里面,擺在家里面,要讓這個文化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并傳承下去,就要有自己的語言,所以,最不能丟的就是一個民族的語言。” 今年,熊智深在維西縣委、縣人民政府、縣民宗局的關心支持下,又在收集整理普米族的基礎語言,目前,正在進一步核對中,準備近期出版發行《維西普米族基礎語言讀本》。該書主要以拼音和漢語諧音注記的方式把瀕臨消失的維西一帶普米族母語記錄并保留下來,使維西一帶普米族母語能代代相傳,永不消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