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災區群眾的希望 是誰撐起了受災群眾的希望和信心,是各級干部,更是所有在一線奔忙的廣大工作人員,更有軍令如山的武警官兵、消防人員。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他們始終和受災群眾站在一起。 是電力、通訊等部門的工作人員冒著危險打著手電,跋山涉水連夜搶修電網、通訊設施,才能讓大家用上電、互通信息。 ▲ 為了災區安全,公安部門晝夜站崗執勤。 “這么多電線高塔沖走,估計一個月不能恢復通電了。”這是記者洪峰過后在奔子欄聽到的幾個居民的議論。不久,各型應急干電設備及時送到災區,不到三天的時間,許多災區的黑夜迎來了光明,這是電力部門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險,在最短的時間搶修完成的。 交通部門調派機械及人員艱難奔赴各受災點,一條條便道以不可能的速度完成了搶通工作。 衛生部門在災后第一時間為各安置點、災后的村寨進行消毒,防止災后疫情發生。 第一時間,德欽縣成立搶險救災指揮部,下設各工作小組,一個高效有序的組織運轉起來,協力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送到災區,各項保障工作在第一時間迅速完成。為受災群眾解決了吃住問題,背后是無數人默默付出。 哪里有受災群眾,哪里就飄揚著鮮紅的黨旗,哪里就有干部職工的身影。鄰近村莊的人們見旗而動,霞若鄉黨員組織起來到拖頂鄉幫助受災群眾,奔子欄鎮書松村的黨員扛著黨旗加入到沿江救災工作中。 在災區,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以身作則,帶動了廣大群眾投入恢復重建、生產自救工作中。駐村工作組、村委會、各級各部門都在第一時間履行職責,讓災區群眾早日走出陰影,早日重建家園。 80多歲的老奶奶那卡竹瑪,災后第一時間把領袖畫像從水淹的房屋里救出,把相框擦得錚亮。那是因為她經歷了太多,看到每次遇到困難,與自己站在一起的始終是黨。 在救災現場,黨員干部與武警官兵、各部門工作人員來不及吃上一頓熱飯,一身泥漿撲在救災一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