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央金拉姆 洛桑央宗 陳義 何帝龍 近日,記者采訪了兩位農村老黨員,聽他們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變,跟隨他們的時光記憶,感受40年來迪慶鄉村生活的華麗蛻變。 今年62歲的孫移山是香格里拉市格咱鄉翁上村一名老黨員,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他見證了翁上的變遷。 “在吃‘大鍋飯’的年代,翁上村同其他許多村落一樣,是一個連飯都吃不飽的窮村。窮到什么程度?全村都是簡陋的房舍,沒有公路,沒有電,多數村民連鞋子都穿不起,有的只能穿自己編織的草鞋。為了填飽肚子,大家拼命掙工分,可還是吃不飽飯,吃肉吃大米那是逢年過節才能看見的稀罕物。”談到改革開放前的艱苦日子,孫移山有些哽咽。 小中甸鎮聯合村91歲的老黨員立稱卓瑪也有相同的經歷。她1956年入黨,如今已有62年黨齡。從解放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她見證了發展變化。 “現在跟年輕人講我們的艱難歲月還有人不信。過去我們沒有新衣服,大部分人是自己種麻、紡織麻布,才有衣服穿,有的被褥是撿富貴人家不要的縫補后用,生活更是饑一頓飽一頓,在當時的年代能夠活下來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在那個年代,自己都不敢想象,有一天能夠讀書、能夠走出大山。共產黨的到來和改革開放讓這些看似不可能都成為可能。”回首那段艱苦的歲月,立稱卓瑪感慨萬千。 孫移山說:“生活真正的好轉是1983年生產大隊實行包產到戶以后,年成好,不僅不會餓肚子還有些余糧了。” “日子就這樣在不知不覺中好了起來,農村廣大群眾可以自己喂豬喂雞,雖不能頓頓吃肉,但肚子里油水多了。農民自己有了地,生產積極性高漲,每家每戶都精耕細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了農民從自給自足的小生產向發展多種門路的商品生產轉變,大家手里逐漸有了錢,修房造屋、購置生活用品,日子一天一個樣。”立稱卓瑪說。 進入21世紀,迪慶高原同全國廣大農村一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公路修通了、生活生產有了電、“村村通”有線電視進農家、自來水管安裝到每戶……一系列利好消息接踵而至。 說到改革開放帶來的福利,孫移山和立稱卓瑪喜上眉梢。在黨的好政策扶持下,以前的泥巴路不見了,出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寬廣的水泥路,道路兩邊進行了綠化、美化,交通改善了,解決了出行難。落實黨的惠農政策,農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購買家用電器、農具、交通工具還有政府的補貼,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事一一得到實現,如今的翁上村和聯合村,多數家庭購買了摩托車、小汽車,出門辦事方便了,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現在的新農村。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迪慶村村寨寨舊貌換新顏,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水泥路硬化到片區,村組公路通到每一個小組,聯戶路通到每家,一幢幢樓房矗立在高原上……老人們的記憶已成為歷史,曾經餓肚子的艱苦歲月已經是過去式,召喚我們的是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