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央金拉姆 何帝龍 陳義 洛桑央宗 11月初,記者走進香格里拉市格咱鄉翁上村采訪,被一陣悠揚動聽的山歌吸引,走近一看,該村全新村民小組的格茸作為今年護林防火宣傳活動的演出嘉賓,正在放聲高歌,他身著藏裝,面帶微笑,傳遞正能量,看不出他是一個失去右臂的殘疾人。 說到格茸,鄉親十分贊許,不僅因為他擁有一副好嗓子,更是欽佩他積極向上、自立更生、奮力脫貧的精神風貌。 格茸年近50歲,小時候由于家境貧困,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他每天起早貪黑幫村里干活賺取一些勞務費。天有不測風云,1996年3月24日,正值青春年華的他在炸石頭時不慎失去右臂。面對不幸,他消極厭世。直到2009年,一次偶然的外出演出機會徹底改變了他的生活態度。“當時,州、市殘聯帶著我去昆明參加殘疾人演出,這是我第一次走出大山到大城市,瞬間覺得外面的世界很繁華很精彩,我還想再來。”回想過去,格茸記憶猶新。 格茸說:“第一次在大城市的舞臺演出,很緊張,當看到許多和我一樣的殘疾人紛紛上臺表演時反而心情平靜了,因為我覺得我不是最慘的,只是失去了一只手,還能站還能跳,比起要坐在輪椅上的殘疾人來說,我應該慶幸了。” 正是因為這一次經歷,格茸不再消沉,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別人做一天可以完成的活,我大不了多花兩天時間。我向村里提出申請,當起了封山育林護林員。多年來,我的足跡踏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我想和正常人一樣做一些事,活出自己的人生,我還會繼續做下去。”格茸說。 “2015年,格茸被識別為因殘致貧的貧困戶,可他沒有因為自己情況特殊就只想著接受國家扶持,他通過發展種養殖業退出貧困戶,成為2018年度州級光榮脫貧戶。”翁上村黨總支書記李國良說。 現在的格茸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妻子善良賢惠,兩個孩子已經長大成人,他可以熱衷于做自己的產業。格茸說:“明年,我準備試種麗江雪桃,這幾天正在忙著做前期工作,還想拿出一點積蓄養殖牦牛,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這么好,只要肯努力,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在香格里拉市五境鄉也有一位勵志的殘疾人和金貴,他的堅持和努力同樣令人欽佩。 11月10日晚19時,夜色漸漸籠罩了金沙江畔五境鄉,初冬的江風已有一些涼意,在五境鄉中心完小的操場上,和金貴支起幕布,開始為學生們放映《厲害了,我的國》。 今年54歲的和金貴是五境鄉霞珠村霞珠組的一名老放映員,在32年的放映歲月里,他翻山越嶺,為五境鄉、尼西鄉、建塘鎮等毗鄰鄉鎮的村民帶去了無數精彩的電影。 和金貴小時候一次意外沒能及時醫治,導致右腿殘疾。命運如此,他沒有頹廢,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成了家、立了業。 他從小喜歡電影,一直夢想成為一名放映員。1986年,22歲的他如愿開始操作第一臺放映機。和金貴說:“過去放電影很辛苦,我身體有殘疾,腿腳不方便,每次要帶上兩匹馬,一匹馱著放映的設備,一匹馱著厚重的膠片盒和被褥干糧,放映完一個村再到另外一個村,經常要走幾天。” 以前,許多村莊沒有電,放映機靠人力發電驅動,每放一場電影,和金貴都要踩一個多小時的發電機,也許對于正常人來說這不算什么,可對于腿有殘疾的和金貴而言無疑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當時放一場電影,人均收5角錢的觀影費,可是農村太苦了,許多人付不起,只好讓大部分村民免費觀看。”和金貴說,“村里老百姓十分熱情,我每到一處他們都會把最好吃的東西拿出來招待我,把最好的地方騰出來給我住,在我的放映生涯里和各個地方的村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雖然多年放電影沒有讓我致富,但我的收獲比物質的東西更珍貴。” 當時,拿新的電影膠片要先到上江鄉政府駐地,搭班車去縣城的電影公司,來來回回要經歷許多波折,和金貴總是說:“我喜歡電影,更喜歡為鄉親放電影。做自己喜歡的事,再苦再累都能堅持。” 后來,科技進步、設備升級,數字電影開始普及,放電影也方便了許多,不過村民對電影的喜愛從來沒有變過。每年上百場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從《董存瑞》到《厲害了,我的國》,優秀的電影豐富了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也傳遞著愛國主義情懷。現在,和金貴每月去各村放一場電影,他通過放電影獲取每場100多元的補貼。和金貴說:“給群眾放電影,是件幸福的事,只要我還走得動,只要鄉親們喜歡看,我就一直堅持下去。” 記者手記:殘疾人是一個弱勢群體,需要其他人的照顧和關心,然而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殘疾人,他們身殘志堅,自力更生,有的在堅持夢想,有的靠自己勤勞致富,憑借頑強的拼搏精神,打拼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 ▲ 和金貴翻看他珍藏的老式電影膠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