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打好保和鎮“餐桌牌”的思考 ●蔡武義 近期,筆者到保和鎮拉河柱、拉日、高泉三個村的永春河沿岸的村民小組了解發展蔬菜產業的情況。拉日村臘普彎組前幾年蔬菜少,難賣。現在,該組通過組建專業合作社,擴大了無公害蔬菜生產規模,蔬菜多了,企業到村里直接購買,蔬菜反而好賣了。 “菜生產少,難賣,且賣不上好價錢;蔬菜多了反而好賣”,這究竟為什么?這一問題引起我對打好“餐桌牌”的思考:打好“餐桌牌”要實現“一個轉變四個突破”。 一、打好“餐桌牌”,要實現觀念轉變,拓寬思維空間。 保和鎮永春河沿岸的村組氣候好、生態好、土地無污染,毗鄰維西縣城,具有發展有機蔬菜的良好條件。但蔬菜生產存在著“小散弱”的問題,市場競爭乏力。這就是蔬菜少了反而難賣的根源。保和鎮蔬菜生產表面上看是“小散弱”,從深層次看,則是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存在差距。為此,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解決“腦子”問題:一是樹立用工業思維抓“餐桌牌”理念。要運用現代工業的理念來打造“餐桌牌”,推動保和鎮蔬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方向發展。二是樹立大產業理念。依托保和鎮區位優勢,推動城鄉生產要素相互流動,不斷延長蔬菜產業鏈條。三是樹立一體化理念。要改變小農經濟觀念,以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形式,大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縱向上使農民能夠參與產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各個鏈條,橫向上使農民能夠參與一、二、三各個產業領域。四是樹立外向型、質量型發展理念。要用工業的眼光探索研究蔬菜產業化發展規律,走外向型、質量型路子,發展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和有機蔬菜。五是樹立把招商引資作為實現蔬菜生產產業化新跨越的重要舉措的理念。積極引進企業,引進資金,引進人才,采取更加靈活、優惠的政策吸引龍頭企業來保和鎮打造“餐桌牌”,實現“政企農三贏” 。 二 、打好“餐桌牌”要實現“四個突破”: 第一、要在服務大農業上求突破,推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實現更加廣泛、更高層次的聯合與合作。 菜少難賣,菜多反而好賣的事實證明,農民專業合作社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政府依靠它,農業和農村需要它,農民信賴它。辦好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夠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能夠解決政府不能統攬、部門不能替代、一家一戶干不了的事情,是單家獨戶的農業生產者組織起來實現自我服務,提高農業服務能力、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徑。一是結合蔬菜產品特色,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規劃。二是積極引導條件成熟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由單一的技術服務型向生產、經營、服務綜合型轉變,向股份制農民公司轉化,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三是鼓勵和引導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農民通過資本、土地的聯合,結成經濟利益共同體,形成田園經濟、產加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四是引導農村蔬菜大戶、營銷大戶,依托當地的產業和產品優勢,發展能人帶動型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農民股份有限公司,重點培育雪龍糯山藥、雪龍百合等蔬菜產品,發展產銷一體化經營。五是積極構建“品牌+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銷體系,通過品牌提升蔬菜產品質量,開拓品牌特色蔬菜的銷售網絡。六是引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專業大戶、經紀人等與生產、加工、流通、科研、中介等環節的企事業單位共同組建蔬菜產品生產流通、科研開發聯合機構,在組織大合作、發展大聯合上求突破,在服務大農業上求作為。 第二、要在做強做大農業龍頭企業上實現新突破。要加大力度推進龍頭企業發展。要進一步加大對龍頭企業扶持的優惠措施,重點在土地征用、稅費減免、資金信貸、證照辦理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幫助協調解決,并及時處理好企業發展中的多種困難,為龍頭農業企業營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務環境,努力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小規模向大規模轉變;二是低層次向高層次轉變。增加科技含量,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發展,提升競爭力。 第三、要在蔬菜品牌上實現新突破。農業龍頭加工企業要在蔬菜產品包裝、儲運上下功夫,全面提高產品質量檔次,努力打造品牌,大力培育具有市場潛力的名牌蔬菜產品。對傳統名特優產品實行工商注冊、申報品牌;對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規模化蔬菜產品,積極爭創名牌;對已取得品牌的產品繼續創新,叫響保和鎮蔬菜產品名牌。 第四、要在機制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在產加銷、貿工農之間,建立一體化的利益機制和經營機制。一是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以契約規范雙方行為,讓農民跟著基地走,基地跟著龍頭企業、市場轉,實行以銷定產,達到“雙贏”目標。二是規范龍頭企業一體化運行機制。通過契約、合作、合股等多種形式,使龍頭企業、基地和農戶之間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農民不但從生產上獲益,還能分享加工流通環節利潤,提高收入。三是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對農民的利益保障。農業龍頭企業要把蔬菜生產基地看成自己的第一車間,要按保護價收購蔬菜產品,進一步激發合作經濟組織內部凝聚力。四是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推進土地股份制,引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折價入股,努力促進家庭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