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步履堅實 近年來,我省扎實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近5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7%,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4.7%,主要發展指標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我省明確提出了到2035年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目標,并提出了33項建設指標對建設目標任務加以明確,以確保示范區建設實體化、工程化、項目化。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宗教場所等“6+N進”工作,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州”,44家單位被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單位或教育基地,居全國前列。 我省積極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全國率先由省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民族文化搶救保護和弘揚發展,近年來省級每年安排3500萬元專項經費,共完成1069個搶救保護項目。舉辦一系列少數民族文化體育活動,潑水節、火把節、三月街、目瑙縱歌節等民族節慶活動在全國產生重要影響力。 示范區建設,民族團結是核心,民族進步是根本。近年來,我省大力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圍繞示范區建設《規劃》實施,創新實行省級有關部門年度任務承諾制度,2017年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有關成員單位共承諾任務140項、承諾投入資金771.8億元,實際落實投入資金974.1億元。民族地區公路里程由2012年的15萬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20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由1500公里增加到3000公里,鄉鎮之間公路通暢率、鄉鎮到建制村通公路率均達100%。 在民族地區脫貧攻堅方面,我省實施了全面打贏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行動計劃,中央和省級投入8個民族自治州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由2012年的14.59億元增加到2017年的55.56億元,年均增長30.6%。民族地區貧困人口由2012年的426萬人減少至2017年的165萬人。 在民族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提升方面,我省對迪慶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實施14年免費教育,在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普及國家通用語言和常用規范文字,3.93萬名少數民族群眾達到漢語“脫盲”標準。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由2012年的8.8萬張增加到2017年的13.4萬張,衛生人員由9.8萬人增加到17.4萬人。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9%,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83.9%和75.8%,無電人口通電問題全部解決,行政村實現4G網絡和寬帶全覆蓋。 在示范區建設中,我省積極探索了一系列創新舉措。例如創新實施改善沿邊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創新開展“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在全國率先協調國有大型企業對口幫扶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脫貧發展,率先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實施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和學生助學補助等,多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少民族脫貧發展,率先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實施人口較少民族綜合保險和學生助學補助等,多項工作得到了國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