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月的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尼史村,遠眺石卡雪山,緊鄰納帕海,山水如畫,如入仙境。“生態越來越好,這里會一年比一年好看。”村主任卓瑪自豪地說,村民們已經切身體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的含義。 說起村里的發展,卓瑪興奮地算起全村的收入賬:有旅游分紅、生態補償等幾項,全村每年有近400萬元的“生態紅利”。“以前我家5口人,一年僅有300多元收入,現在村里人均差不多有6000元。”卓瑪的笑臉上洋溢著幸福。 納帕海在藏語中的意思是“森林旁的湖泊”,20世紀60年代,村民們一邊伐木建房、燒柴,一邊排湖造地,少了森林保護的納帕海開始變得旱澇頻繁,生態系統面臨嚴重威脅。為了保護好脆弱的納帕海濕地,迪慶州實施退耕還濕、社區共管等項目和措施,持續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如今,納帕海濕地生態保護效益日益凸顯,來此越冬的候鳥種群數量不斷增多,到納帕海觀光的游客不斷增加,村民的收入穩步提高,逐漸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 “大家保護青山綠水的意識增強,砍樹的沒有了,垃圾不再亂丟,村子更美了,眾多游客慕名而來。”說到激動處,卓瑪語調高揚,“客流帶來商機,牦牛、藏香豬等農特產品也成了不少村民的又一收入來源,村里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已經全部脫貧。” (云南日報記者 張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