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義 日前,筆者深入某村采訪報道精準扶貧工作,一位脫貧村民對今后沒有了扶貧工作隊員的帶頭、指導后,如何實現增收,會不會“返貧”等問題感到擔憂。 他說,3年來,他家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生產生活條件發生了大變化:“拆除重建”讓一家老小住上了新房,圓了幾代人的新房夢;享受產業扶持資金,種植當歸讓一家人有了可觀的收入;家人還被聘為生態護林員,每年有1萬元的工資收入……精準扶貧工作隊想貧困戶之所想,急貧困戶之所急,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貧困群眾順利脫貧。如今,沒有了工作隊員的帶頭,自己思考得最多的是今后的路怎么走?最擔憂的事情就是會不會回到原來的樣子?聽了這番話,筆者感慨頗深。 正如這位村民所言,近年來,黨委政府在幫助貧困戶拔窮根方面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但這些幫扶措施只能起到外因的作用,防止返貧,還需要廣大脫貧戶按照設定好的發展規劃,發揮自身能動性,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事實上,在一些貧困地區,扶貧干部忙得“滿頭大汗”,貧困群眾卻在“一邊看”的現象并不少見,甚至個別地方出現了“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現象。還有個別貧困戶認為國家支持、干部幫扶是理所當然,缺乏自力更生精神。對此,我們應該清醒認識到,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戰勝貧困的勇氣和方法。通過外力可以提高脫貧的速度,但僅僅依靠外力又會導致出現過度依賴的現象,外力一旦發生改變,即便是脫貧了,也很容易返貧。因此,要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精準脫貧,廣大群眾應當轉變觀念,克服惰性思想,發揚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將“要我富”轉變為“我要富”,堅定增收致富的信心。另外,鞏固現有脫貧成果的關鍵還在于制定切實有效的脫貧措施并堅持執行下去。例如,在鞏固好現有產業的同時,不斷適應市場需求,開拓新的產業,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讓貧困群眾的心熱起來、手動起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徹底擺脫貧困,過上全面小康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