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 香格里拉是茶馬古道重鎮 但作為香格里拉人 你真的了解這段歷史嗎? 你知道在雪域高原的崇山峻嶺間 人、馬、路有著一段怎樣的故事 又有哪些精神永遠鐫刻在高原大地上 如果你對這段歷史感興趣 不妨來聽聽 云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創辦人 江楚春評講述的茶馬古道的故事 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一座記錄著迪慶茶馬古道文化的“云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為想要探尋香格里拉茶馬古道文化的人們打開了一扇窗。 過去,在那個貧窮閉塞的時代,馬幫用人、馬的腳力踩出一條茶馬古道,將先人足跡和馬蹄烙印,以及那生生不息的拼搏奮斗精神留印在古道上,將茶馬古道文化流傳于香格里拉的各個角落,成為香格里拉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香格里拉。作為茶馬古道馬幫后人,江楚春評這樣評價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是一個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人民生活幸福的美好家園。保護和傳承茶馬古道文化,為心中的香格里拉增添色彩是我想要去完成,并正在努力實踐的事情。”2017年7月2日,在距離香格里拉市城區30多公里的小中甸鎮和平村,一家名為“云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這是江楚春評和弟弟拉茸達清多年來的一個夢想,它不僅是一個交流和展示古今民俗文物的嶄新平臺,也是一個保護、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博物館占地面積1265平方米,主體是一棟小中甸典型的高原壩區藏式坡頂民居,分上下兩層。下層主要展示藏族生活用具、馬幫用具以及宗教用具;上層主要展示小中甸傳統藏族民居內部、火塘文化以及藏族服飾。一件件馬幫用品,講述著茶馬古道的歷程和祖輩們的茶馬人生,以及香格里拉藏民的生產生活風貌。 “我們家曾祖輩三代人長期穿梭在艱險的茶馬古道上,他們不怕吃苦、不怕受累的精神值得我們傳承、弘揚。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藏民族先輩馬背上的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自己的茶馬情節。”江楚春評驕傲地說。 問及創辦博物館的歷程,江楚春評說:“我和弟弟花費近十年時間,收集了近兩千件遺落在茶馬古道上的各類物品,這些物品有的從外地拾遺而來,有的從他人手中購買而來,也有一些是朋友贈予的。在尋回散落在各處的祖輩遺物過程中,我們對茶馬古道文化也有了新的體會,也更堅定了我們傳承、保護茶馬古道文化的決心。剛開始時,受到了家人的反對,他們不理解為何要將這些‘不值錢’的東西往家搬,但在對一件件物品的了解中,他們也慢慢接受并開始支持我們這樣做。從2015年開始,我們兄弟倆開始籌資改造老屋,最終在小中甸鎮肯公村的‘肯公聰奔達’老宅創建了這家博物館,希望能為保護、傳承和弘揚藏民族文化作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博物館是一個地區的名片,闡釋著該地域內的歷史沿革和文化脈絡。館內珍藏的藏族傳統文化物品,不僅是茶馬古道文化的見證,也向外界展示著香格里拉文化。對于館內的這些物件,江楚春評有著自己獨特的感情。館內收藏有整套的馬具,是他比較得意的收藏,在多屆迪慶香格里拉端午賽馬節馬器具展評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在博物館中,還有一件疑似用大猩猩皮做成的馬鞍,甚是稀罕,收藏價值很高。除此之外,館內還收藏有手寫經書以及銀水手寫經書。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手寫經書已不多見,成為保留歷史的物件。 博物館園內的馬幫雕塑。 一樓展廳。 一樓展廳。 鐵鏤空漆金馬鞍具。 包鐵措金銀帶馬鞍具。 毛編馬幫碗套。 馬鍋頭手箱。 皮套竹背籃。 馬幫吹火皮囊。 木藤背架。 皮針線包。 套馬鞭。 火槍彈藥夾。 手槍。 藏族服飾。 藏區火塘文化展示。 “創辦‘云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是想向世人講述香格里拉茶馬古道文化的興衰和絢爛多姿。現在人的生活離不開博物館,博物館也需要人們的關注。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即將到香格里拉來的人們,有機會可以去看一看,去體會那段古道傳奇歷史的滄桑、去感受那民族精神紐帶的傳承。它不僅是傳承保護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香格里拉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和鄉村全域旅游的建設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楚春評說。 如今,雖然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早已不見了蹤影,但流傳在香格里拉的茶馬古道文化依然閃爍著民族的榮耀與光輝。今天,人們可以通過走進“云南肯公聰奔茶馬古道文化博物館”,通過那里陳列的一件件物品,感受著馬幫精神生生不息的脈動,感受著香格里拉文化帶給世界的那抹色彩。 (記者:卓瑪拉初 視頻:李杰 播音:魯茸追瑪 編輯:楊云萍 策劃:趙德瑋 和啟光 余富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