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脫貧攻堅十村十戶典型村組報道之二 合作社專家在娘念七林家的羊肚菌種植基地進行田間技術指導。 村民發展東旺藏雞養殖產業。 順著新聯河逆流而上,碧藍的河水清澈見底,柳樹枝頭嫩黃的尖牙隨風擺動……在這里,大地萬物都欲乘著春風煥發新的生機。 循著老“阿佳”(漢語奶奶的意思)指引的方向,報道組順著整潔的水泥路前行十幾公里,在對面山腳的坡地上,一個漂亮的小村莊映入眼簾。11戶藏式民居從左至右一字排開,錯落有致,一派新農村新氣象。隨行人員告訴我們,那就是香格里拉市東旺鄉新聯村的依崩村民小組。 小山村的“昨天”與“今天” 依崩村民小組隸屬于“雪山雄鷹”七林旺丹的故鄉新聯村。長期以來,生活在大山里的依崩藏族群眾主要種植青稞、小麥、玉米、馬鈴薯、土豆等農作物,畜牧業則以飼養牛、豬、雞、蜜蜂、馬等為主,屬以農業為主、畜牧業為輔的農牧經濟結構。 “那時候沒有公路、沒有電,各種物資嚴重缺乏,家家戶戶吃不飽也穿不暖,餓肚子是常事。”村委會主任格茸定主一句話道出了改革開放初期乃至很長一段時期依崩村的貧困程度。據村里的老人回憶,上世紀初,村里到鄉里也只有馬路,走一個來回需要兩天的時間。在滇川通道建成之前,往返香格里拉市和東旺鄉需途經格咱鄉,翻越大小雪山,六、七個小時的顛簸總能讓人的腸胃翻江倒海。東旺鄉因受特殊的地理氣候、資源環境等條件制約,屬典型的貧困鄉,而距鄉政府14公里遠的依崩村民小組更是如此。 自2015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依崩村民小組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愛關心下,在新聯村“三委”、駐村工作隊的團結努力下,著力抓實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資金、危房改造、產業扶貧、社會事業發展等工作,實現了各項事業的大踏步發展。 “羊肚菌”種出脫貧新路子 新聯村是全州最早實驗種植羊肚菌的鄉村之一,已經有六、七年的歷史。在依崩村民小組的田間地頭,隨處可見栽種羊肚菌的大棚,家家戶戶或多或少都栽種有羊肚菌。羊肚菌也成為了依崩村廣大群眾實現增收的主要手段和村里的香餑餑產業。 2016年,香格里拉市排樓菌廣野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黨支部+公司+基地+農戶”的方式,在依崩推廣羊肚菌種植。據合作社負責人魯茸扎史介紹,該合作社負責提供菌苗、營養包、技術指導,后期與香格里拉市凱雨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簽訂收購協議。菌苗按照市場最低價格,給予非貧困戶每畝20%的優惠,精準戶30%的優惠。到2017年,共有89戶農戶參與種植羊肚菌(12戶為貧困戶),種植面積達146畝,出產鮮貨接近3萬斤,實現純收益219萬元,每畝收入達15000元。羊肚菌較為平穩的價格及可觀的收入大大調動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目前,該合作社的羊肚菌種植產業已經覆蓋了東旺、格咱兩個鄉鎮的273戶農戶,其中,貧困戶24戶。 村民娘念七林患有帕金森綜合征,每天都需要吃藥來控制病情發作,家里還供養著兩個老人和三個大學生。之前,趕著時令上山撿松茸、挖蟲草是他家主要的收入來源,由于增收不連續,2016年,他家被評為精準扶貧戶。 “被評為精準戶后,各項政策都有了。家里享受到了醫保、低保、養老保險等,我也當上了生態護林員,拿到了產業扶持資金和大學生補助金。國家政策真是太好了。”娘念七林說。“2016年,我家試種的2畝羊肚菌收入達到5萬元左右。我想再增加一些種植面積。”2018年,娘念七林種植了10畝羊肚菌,每畝投入約8000元,采收后,總收入達到了18萬元,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當年羊肚菌采收結束后,他主動提出要求退出貧困戶行列。 如今,娘念七林的大女兒大學畢業后已經就業,自己貸款30萬元承包的酒店生意也還不錯,家里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 此外,在銫曲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依崩村民小組的東旺藏雞養殖產業蓬勃發展。合作社為有意愿養殖的農戶免費發放雞苗8700多只,經過180天至200天的養殖后,再以30元每斤的保護價統一收購。目前,該村民小組存欄東旺藏雞1460只,藏雞養殖產業已經覆蓋新聯村全部10個村民小組,帶動農戶173戶,帶動精準扶貧戶18戶。 依崩的明天會更好 現在的依崩村民小組,干凈、整潔、衛生是外人對它的第一印象。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村主任格茸定主說:“自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群眾的思想得到了明顯的轉變。很多貧困戶不再秉持‘等、靠、要’的思想,個個都卯足了勁發展產業。現如今,家家戶戶有了產業,幾年來實現持續增收。收入增加了,日子也一天比一天好過了。”現在,村里開辦了幼兒園,學齡前兒童接受教育有了去處;村里還建設了衛生室,小病小痛再也不用往鄉衛生院跑了;村里的自來水已經通到家家戶戶,河水干凈了,衛生也越來越整潔…… 而今的依崩村民小組,有了產業為依托,群眾的干勁更大了,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在黨的各項惠農政策的幫扶下,這個幽遠寧靜的小山村猶如迎春的桃樹,滿枝花蕾,含苞待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