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旅游促脫貧 魅力塔城展風采 ——維西縣塔城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鄉村旅游促脫貧見聞 ● 和茂文 編者按 根據州委、州政府以及維西縣關于把塔城鎮建成迪慶鄉村旅游先行示范區、鄉村振興示范點、旅游扶貧示范點、旅游資源保護開發示范點的思路,沐浴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浩蕩東風,塔城鎮依托地處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腹地的區位特點和優勢資源,著力培育香格里拉深度旅游目的地,狠抓生態文明建設,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功能,率先推進鄉村旅游,持續開展“四美”創建活動,不但優化了環境,美化了田園風光,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村民素質,提升了地域品味,還帶動了貧困群眾參加鄉村旅游服務、銷售土特產品,增加了收入,找到了既符合國家方針政策,又能長期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徑。期間,州委書記、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顧琨幾次深入塔城鎮調研指導、高位推進,為塔城鎮打贏脫貧攻堅戰、發展鄉村旅游、推進鄉村振興帶來了好政策、好條件、好基礎、好環境和好機遇,我們期待魅力塔城展風采、結碩果。 ▲ 塔城鎮啟別村加母殼村民小組貧困戶李金英家蓋新房。(和茂文 攝) ▲ 通過“四美”創建,塔城鎮自然和人文環境日益改善。 (張錦明 攝) 脫貧攻堅進行時 2018年,筆者到塔城鎮啟別村加母殼村民小組采訪時看到,在貧困戶李金英的農家小院里,當地村民喊著“一二三、一二三”的口號,一起使力豎起一個個木樓屋架,有的撐著頂桿,有的爬上去、用橫木連接加固。婦女們則在廚房內外忙碌,有的切肉、切菜,有的燒火煮飯、洗刷碗筷。 “今天來幫忙建房子的村民有男勞動力40人、婦女10人,加上主人家的一些親屬,共有50多人。這是加母殼村民小組開展脫貧攻堅‘團結友愛幫后進、助人為樂當先鋒’行動中安排的義務工。后續的砌墻、蓋瓦等工程還將分批次安排村民以義務工的方式來完成。”小組長木志林說,“村民很樂意幫助貧困戶住上安居房,木匠師傅中還有共產黨員,他們干勁十足、任勞任怨,積極幫助貧困戶建房?!?/p> “近年來,黨和國家的各項扶貧政策溫暖了我家,駐村扶貧干部經常到家里詢問了解生產生活情況,為我家盡快擺脫貧困出主意、想辦法,不論是經濟上,還是精神上,都給予了我家好多幫助。村里的鄉村旅游合作社安排我兒子參加接待服務工作,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腿硕嗟臅r候,我還參加迎賓篝火晚會跳舞隊得到補助。我家原來的這棟舊房,也是在村組黨員干部的體貼關心下,得到了危房改造扶助資金,加上合作社給予我兒子幾萬元借款,又依靠村民們義務投工投勞拆除了,現在正在蓋新房。感謝黨委政府、感謝村組干部、感謝合作社和鄉親們!”今年47歲的李金英動情地說。 扮靚家園引客來 “塔城處處山青水秀、綠波蕩漾,鄉風民俗濃郁,農家菜肴美味可口,真是一個休閑度假旅游的好地方……”一位廣州游客在塔城鎮啟別村鄉村旅游民宿接待戶和建忠家感言。 據啟別村黨總支書記和慶剛介紹,近年來,村“兩委”結合村情實際,按照上級黨委政府關于打造旅游扶貧示范點的目標思路,采取“四美”創建、村容村貌環境整治、傳承民族文化等舉措,不斷推進鄉村旅游發展。2018年上半年,吸引了4000多名游客前來觀光度假。 目前,該村以“公司+產業+農戶+田園農莊”模式,注冊成立香格里拉臘普茸鄉村旅游合作社,以村集體經濟入股100萬元方式,基本完成基礎設施建設,形成集體驗鄉村旅游、民間歌舞展演、篝火晚會和農特產品收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運作模式,帶動了20戶增收,解決了45人就地就業。其中有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貧困家庭的10個勞動力找到了增收門路。 該村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北京的“漫尋記”公司,在村里成立了鄉村旅游合作社,當年為社員們帶來了140多萬元的旅游經濟收入。通過該社帶動幫助,先后有11家民宿接待點完成了改造提升工程并開門營業,受到了游客的青睞,為推進鄉村旅游發展積累了經驗。 據香格里拉臘普茸鄉村旅游合作社理事長和新海介紹,合作社已有60家社員戶(含8家貧困戶)、280人參與。和新海曾經開過旅游車、從事運輸業,他又創建了香格里拉啦比龍巴土特產開發有限公司,只要加入合作社,村民們一年四季都可以到公司出售農特產品。比如臘肉、野生菌、板栗等,公司都以市場價收購,再通過電商等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2018年,公司農特產品銷售收入突破600萬元。社員只要參加一天的旅游接待服務,每人每天可得到120元的工資補助。通過合作社和公司的帶動幫扶,8家貧困戶于2018年退出了貧困戶行列。 其中,李金英就是合作社社員戶。20多歲時,她不幸失去了丈夫,留下兩個兒子,全靠她撫養。為了讓她家擺脫貧困,合作社專門安排她的大兒子在公司上班,每月給了不低于2000元的工資??吹剿业姆课蓍L期失修,在政府扶持危房改造資金的基礎上,公司給予她家31000元,還提供40000元的建房借款,此款從她的大兒子工資中逐月抵扣。 鎮黨委書記傅春城說,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塔城鎮村村抓美化、戶戶扮家園、人人創“四美”,為發展鄉村旅游創造良好條件,還帶動貧困群眾走上了增收脫貧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