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電視熱劇《都挺好》,蘇家三兄妹參加其母葬禮的場景,透露出在蘇州購買一個小小的公墓,就花了幾十萬元,而其母在世卻省吃儉用,舍不得去醫病,發人深省。在此,筆者建議,應該倡導移風易俗,厚養薄葬。 厚養薄葬,意思是長輩健在時要多多孝順,讓他們安度晚年,讓老人在晚年吃好穿好,有病及時治療,使其居安食美,心暢神爽,頤養天年,當他們去世下葬時就簡約一點。然而,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老人在世時,不耐心照料,很少回家看望父母,認為只要平時給點生活費,逢年過節送點補品,就是孝順。在農村,有的年輕人外出打工,家里只有留守老人和小孩,老人生病了沒有人關懷,最后釀成大病。老人精神生活匱乏,以至于一些老人也參與了“小賭怡情”。在城市里,家庭條件好的出現啃老現象,老人從早到晚,接送完孫子,又得去買菜做飯。有的家庭年輕人買房子車子,都要老人支付,于是,一些退休老人又去兼職,退而不休。 受社會攀比風氣影響,農村辦白事,也讓經濟條件差的農戶感到壓力。“現在白事相幫,要用20多元香煙待客,僅香煙一項就支出達上萬元,一桌12個菜大多是葷菜,吃了一半就倒了,一次3天的白事,就要用去好幾萬元。”一位農戶感嘆說,“老人安葬后,頭七、清明等時節,有的家庭還要擺親戚宴,讓人很累。” 人生應該注重過程,而不是結局。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作為后輩,贍養老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然而,當今社會“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還存在。孔子曾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禮儀到了,心意表示了即可。特別是在環保理念日益為人們所接受的今天,傳承孝道與移風易俗并不矛盾。“生前一回孝,勝過靈前百聲嚎。”這個理念要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目前,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喪事簡辦,期待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孝道新風吹遍城鄉,讓每位老人都能幸福地頤享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