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君 陽春三月,走進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幸福村,一樹樹垂柳,一片片油菜花,把這個新農村裝點得格外美麗。 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幸福村通過發展產業、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完善基礎設施等一系列措施,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村莊面貌煥然一新。截至2017年底,全村貧困戶人均收入達到1.5萬余元。2018年底,全村的貧困發生率為0%,戶脫貧6條標準和村脫貧10條標準已全部達標,4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33人正常退出。幸福村正邁步走向 “幸福”的大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幸福村。 在該村上橋頭村民小組,肢體有殘疾的村民針姆正在自家菜地里除草。她的兩個孩子都在讀書,丈夫常年外出務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在2013年“8·28”“8·31”地震發生后,針姆和其他村民在國家易地搬遷政策的扶持下,搬進了新家。但由于缺乏勞動力,針姆家雖然吃穿不愁,但生活還是較為拮據。 2015年,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后,針姆家被評為建檔立卡戶。各級黨委政府和掛包單位結合各個村組的實際情況,在發展特色產業、轉移勞動力等方面給予貧困群眾大力支持,黨和國家的各項惠民政策如雪中送炭般地溫暖了針姆及其家人的心,飲水保障、就學保障、醫療保障、生產生活用電保障、項目資金扶持等極大改善了她家的生活條件,一家人脫貧的勁頭更足了。她家在2017年順利脫貧。當年,共有48戶貧困戶和針姆家一樣脫貧出列。 “在精準識別扶貧對象的前提下,我們確定了具體的幫扶責任人,摸清每一戶的致貧原因、貧困情況、貧困根源。再針對不同的致貧原因精準施策,做到幫扶精準。使每戶貧困戶至少享受長短期及特色產業幫扶,低保、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及教育扶貧社會保障,能力素質提升培訓,生態林地補償等4項幫扶。”幸福村包村領導馮七生說。同時,該村還通過促進群眾就業、發展種植養殖產業等措施,讓群眾的錢袋子一點一點鼓起來,生活水平也不斷得到提高。 村民達安拉初主要從事尼西雞養殖。“森吉尼達公司對我們貧困群眾很支持,雞苗由公司發放,然后再統一回收,為我們養殖戶解除了后顧之憂。” 站在雞舍旁,達安拉初高興地說。2018年,她家養殖了3000多只尼西雞,收入實現了大幅增長。 為提高群眾生產經營性收入,幸福村產業實現多面開花,先后創建了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尼西雞、藏香豬、小米辣、核桃、黃果、油橄欖、中藥材等產業,并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帶動了農戶的發展和增收。2016年至2017年,該村共扶持生豬養殖戶88戶、183頭,尼西雞440戶、21530只;扶持6戶群眾發展木碗加工手藝;發放州外大學生在讀教育補助金每人每學年5000元,州外專科生在讀教育補助金每人每學年2500元。 精準扶貧不僅給幸福村的老百姓帶來了收入上的變化,也給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2016年至2018年,該村先后完成了15個村民小組的入戶道路、垃圾焚燒池和人畜飲水工程建設,修繕了村民小組的活動室、新建了村衛生室和幼兒園,基礎設施條件更加完備,群眾過上了環境整潔、鄉村文明、設施齊全的現代化生活。 村民余中華說:“以前村里沒有到田間的車道,農忙季節全靠人背馬馱。現在到田間的硬化路也有了,拖拉機可以直接開到地里,很方便。另外,村里還開辦了幼兒園,離家不過半里地,娃娃讀書也方便多了。村衛生室也建起來了,如今,小病小痛可以直接在村衛生室看病找藥。” 截至2018年底,幸福村所有的建檔立卡戶都實現了脫貧出列,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5萬余元,老百姓的吃、住、行、教育、醫療都有了較好的保障。 幸福村駐村工作隊員和麗媛說:“現在我們幸福村的貧困發生率是0%,接下來我們會繼續抓好產業扶貧以及轉移勞動力轉移就業等工作,把我們幸福村建設成名副其實的幸福美麗鄉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