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脫貧攻堅十村十戶典型村組報道之七 ◆ 和泰君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位于金沙江畔的香格里拉市三壩鄉江邊村因為缺水,人煙稀少,僅有幾家農戶散居在茅草叢生的山坡上。山坡下,滿眼都是荒涼的鵝卵石沙壩。近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江邊村群眾借著精準扶貧政策的春風,充分利用金沙江畔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大力推廣種植火龍果、紅薯等經濟作物,逐漸形成了以火龍果為龍頭的支柱產業發展模式,曾讓人談之色變的鵝卵石沙壩,如今成為了人人稱贊的“金壩子”。 “金果果”探尋之路 陽春三月,走進江邊村,遠遠就能望見一片綠油油的火龍果基地。田地里,群眾正忙著給果樹除草施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三壩鄉哈巴村米落、落哈巴村民小組發生地質災害,受災群眾集體搬遷到了江邊村,大家齊心協力拉運泥土將鵝卵石沙壩填平,開始在這里耕作生息。一直以來,江邊村的百姓們依靠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的農作物為生。由于缺水,往往一年的收成僅能維持基本生活,廣大群眾貧困程度較深。 古語說:“有失必有得。”雖然江邊村土地貧瘠,而這里恰恰是三壩鄉氣候條件最優越的地方,年均氣溫在10攝氏度以上,屬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怎樣將劣勢轉為優勢,讓百姓早日擺脫困境呢?三壩鄉黨委政府、江邊村“三委”和駐村工作隊派出代表,到省內多地進行考察調研,最終在麗江市永勝縣發現了發展良機——火龍果。 2015年,脫貧攻堅的號角吹響后,江邊村借助精準扶貧這一催化劑,開始嘗試火龍果種植。“在試種時發現,火龍果長勢比較好,收益也比較好。”江邊村黨總支書記夏關軍說。隨后,村“三委”準備在全村大面積推廣種植火龍果,然而很多老百姓卻不買賬,擔心種不好、賣不掉。為了讓群眾早日找到適宜的增收路子,村委會主任單繼祥在村“三委”和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借助香格里拉市“紅色股份”試點村的契機,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股份合作經濟”等項目資金,率先創建火龍果基地, 并于2016年成立香格里拉市金壩子莊園,向農戶流轉土地240余畝,開始種植火龍果。自此,熱帶水果“火龍果”在雪山腳下“安家”了,也給當地群眾開辟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金果果”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 正在田間忙活的江邊村村民楊志紅說:“我家也有兩畝多地流轉給了金壩子莊園,現在每年每畝地租收入在600元至800元,公司承諾,今后還將增加流轉費。再加上我們到基地里打工,每天還有100元的工資收入,2017年,光打工一項就收入7000多元。” 村民楊秀紅家在2018年種下了村里最“流行”的火龍果。作為村里的精準戶之一,在國家各項惠農政策的支持幫助下,她家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現在我家既有務工收入,又有養豬收入,再加上各項惠農政策的幫扶,我們住上了新房,孩子讀書也有補助,還享受了醫療、養老保險等,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我家也脫貧了。” 目前,江邊村的火龍果基地已達到400余畝,覆蓋了全村50多戶貧困戶。每當江邊村的火龍果成熟上市時,基本都會被搶購一空,畝均收入超過一萬元。火龍果這一“金果果”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江邊村也一舉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與此同時,江邊村還在火龍果基地中套種了紅薯,實現一畝土地兩份收入。2018年,該村紅薯的產量在300噸左右,畝均增收5000元。另外,金壩子莊園還按照分組用工、輪換上班的方式,讓更多農戶都有在家門口務工賺錢的機會,促進了群眾增收。 “金壩子”明天會更好 “下一步,江邊村將抓住精準扶貧的有利契機,將火龍果擴種到4000畝左右,打造三壩鄉江邊村千畝火龍果種植基地,創建地方品牌。同時,借著扶貧車間的推進,打造保鮮冷凍庫,為豐果期提供儲備空間,提高深加工能力,嘗試開辟果酒、干片、果脯等市場。另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全域旅游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虎跳峽、白水臺景區和哈巴雪山登山熱潮,把江邊村從過去的交通死角變成香格里拉旅游東環線的窗口,讓更多群眾從中受益。”夏關軍信心滿滿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