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產業發展實踐掠影 ● 記者 石顯堯 洛桑央宗 近年來,香格里拉市堅定不移實施產業強市戰略,始終把產業發展作為調整結構、培植財源、促進就業、推動發展、富民強市的主要抓手,大力優化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基地,引進一批科技先進、發展后勁足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動高原特色農牧業高質量發展,有力支撐了脫貧攻堅,逐步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 大數據農業助脫貧 5月,高原氣候轉暖,在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尼史村的香格里拉貴澳大數據扶貧產業園區,車厘子花競相開放,形成一道獨有的風景線。這些在大連生長了4至6年的車厘子大苗,幾個月前落地香格里拉,如今長勢喜人。 種植車厘子,是貴澳集團公司分析香格里拉市地理氣候特點,推進產業發展選擇的切入點。公司負責人介紹,根據車厘子的生長習性,在云南高海拔1900米至3400米冷涼地區栽培才能開花結果,成熟時間在8月至9月,可與其他地區生產的車厘子錯峰上市,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為發揮幫扶和產業帶動作用,貴澳大數據扶貧產業園區按照1+N模式運行,其中“1”為核心園區,占地面積1426畝,按照AAAA級旅游景區打造,整個園區分為高科技農業室內場館區、室外觀光農業區、康養社區、室外休閑游樂區四大板塊。“N”是指通過核心園區的建設,培養產業工人,同時吸引合作社和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戶加盟或入股經營帶動N個小園區發展。 在園區,每一棵車厘子樹上掛有二維碼,公司工作人員說,這是對應貧困戶的二維碼信息,公司為4653戶貧困戶托管代種車厘子6年生大苗,屆時園區將根據二維碼信息,按照產業扶貧合作協議,為每戶建檔立卡戶提供2019年500元、2020年1000元、2021年1500元、2022年2500元、2023年3000元,5年總收益8500元的約定分紅。園區還為附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幫助村民掌握農業種植生產加工技術,參加訂單農業發展。園區已使用當地農民工日均200余人次,日均工資120至140元,完成車厘子種植、剪枝、打藥培訓600余人次。 通過構建“公司(園區)+村支部+合作社+農戶+電商”深度垂直的產業生態,完成傳統農業向大數據農業轉型升級,摸索一條用大數據助推精準扶貧新路子。 延伸產業鏈惠民生 5月的小中甸壩區還有一絲寒意,喜冷涼氣候條件、具有耐寒特性的川貝母在這里找到了最佳的生長環境。2018年8月,云南天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祿勸彩云之滇農業開發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川貝母基地香格里拉天泉川貝科技有限公司(籌建)在小中甸鎮和平村落戶,占地162畝,建有標準育苗大棚60.5畝,播種川貝母種子約3億粒;大田標準種植55畝,種有160萬粒川貝母鱗莖;仿野生育苗3.8畝;建立種質資源圃12.7畝;科研試驗區3畝;預留秋播22畝。 走進川貝母基地,育苗大棚內長滿了一年生的貝母苗,當地村民正在大棚內為貝母苗除草。拉初是附近的村民,她和村子里的人一起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的收益,家里土地流轉給基地,每畝每年有700元的收益。“我在家門口就業,有了好的收益,又能照顧家里。”拉初說。 據悉,基地用工首選建檔立卡貧困戶和當地村民,截至2019年4月,已用工11000人次。 公司負責人張國武介紹,基地與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實驗,在川貝母種子處理、育苗及大田種植方面取得很好效果。下一步,計劃推廣種植川貝母,建立川貝母加工基地,與上市藥企、連鎖藥店建立合作關系,帶動當地藏民發展川貝母產業,將川貝母打造成藏區重點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科技帶動促增收 走進小中甸鎮聯合村開細村民小組,當地婦女正在藜麥、中草藥基地勞作。2016年開始,香格里拉圣潔生物種植有限公司在村里成立合作社,帶動村民共同發展。 公司立足高原氣候資源,因地制宜、發揮優勢,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以政策為依托,致力于發展短、中、長期產業有效結合的綠色、生態、有機的循環農業產業。公司負責人陳建華說:“藜麥的肥料是村里的有機肥,藜麥收獲后的秸稈打包儲存后,是高原藏香豬、牦牛等牲畜養殖不可多得的優質飼料,可促進高原生態養殖業發展。” “公司教我田間管理,讓我學到了種植技術,去年靠種植藜麥和當歸,我家收入提高了。”正在除草的村民旺堆說。據了解,公司經常舉辦農業技術培訓班,帶動農民學科技、用科技、依靠科技發展生產,更好更穩地實現增收。 目前,公司已成功種植秦艽、黃草烏、重樓等高原中藥材品種,重點推廣高原特色農作物新品種藜麥。采取“村總支+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訂單收購農作物。2018年,回收藜麥26.04噸、支出312.5萬元,回收當歸36.4噸、支出18.2萬元,帶動600多戶農民,其中建檔立卡戶26戶,推廣種植當歸700多畝、藜麥3500畝,實現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 特色農業強保障 “區位條件差、發展無優勢?”“貧困人口量大、增收無門路?”“年輕勞動力少、群眾增收致富難?”近年來,小中甸鎮積極破解這些問題,突出以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 小中甸鎮結合高原壩區的特點,打造“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亮點,建設了馬鈴薯園、藏香豬園、中藥材園、藍莓園等特色產業園;規范完成3個行政村集體經濟組織并達標;鼓勵貧困農戶發展特色產業;推動土地流轉,拓寬增收渠道;推進“鄉村旅游”示范工程,扶持和打造旅游脫貧示范村,有效帶動了群眾增收致富。 目前,小中甸鎮引進及培育龍頭企業7家、組建培育專業合作社50家,實現3個貧困村均有主導產業,83戶建檔立卡戶均有增收項目,產業覆蓋率、組織化程度實現“兩個一百”。 “持續增收、鞏固脫貧是2019年重點工作。”小中甸鎮鎮長張林說,小中甸鎮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強龍頭、優布局、建基地、提規模、創品牌”的總體思路,以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推進中藥材、農特產品、特色養殖等扶貧產業基地及扶貧加工車間建設,建立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與建檔立卡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進“鎮有主導產業、村有特色產業、戶有致富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