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德欽縣云嶺鄉紅坡村,集體經濟基地里一片片農作物生機盎然,一棵棵挺拔的核桃樹碩果累累,一項項特色黨建工作深入人心……初具規模的產業與特色黨建工作為紅坡村經濟社會發展插上了騰飛的兩翼。 集體產業欣欣向榮 位于梅里雪山、白馬雪山之間山谷中的紅坡村,因地理條件限制,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是德欽縣重點貧困村。近年來,在國家扶貧政策的支持下,村黨總支帶領群眾真抓實干,生產生活條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泥巴路變成了硬化水泥路,家家戶戶通了電,一排排太陽能路燈照亮了脫貧路,飲水難題得到解決,農田“三面光”灌溉方便了,昔日破舊的土房變成了嶄新的農家小樓,居住條件明顯改善,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感增強了。“感謝黨,感謝政府,是黨和政府的好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村民多追拉姆開心地說。 為了解決增收難題,黨員登巴和旺堆牽頭成立了多個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全村179戶藏族村民全部入股合作社,形成“黨總支+基地+貧困戶”的脫貧模式,目前人均年純收入9000多元。合作社主要發展白蕓豆、葡萄、核桃、食用玫瑰等種植產業,并流轉200畝土地發展養蜂產業。紅坡村一組的一位村民說:“以前,主要種植玉米、洋芋等農作物,沒有經濟效益。現在,合作社帶領我們種植玫瑰、向日葵、蕎麥等經濟作物和藥材,收入提高了。” 仁達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發展藥材、白蕓豆、花椒等產業。合作社負責人說:“去年,合作社免費向村民發放秦艽苗,按照協議保護價收購秦艽,確保村民種有所得。” 目前,紅坡村民的收入主要靠種植養殖業和國家扶貧政策。村黨總支充分利用紅坡村“抬頭可見梅里雪山,回頭可望白馬雪山”的特殊地理區位特點,以及紅坡寺、民族文化、秀美山川、清澈河流、寬闊牧場等資源,積極推進鄉村旅游,拓寬村民增收渠道。 黨建工作風清氣正 為實現長治久安、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村黨總支創新工作機制,組織開展“擁護核心·心向北京”主題教育,抓黨建促民族團結、抓黨建促脫貧攻堅。 紅坡村有9個黨支部、120名黨員,全體黨員努力為群眾做實事、辦好事。在每年的建黨節,村黨總支積極開展慰問活動,向困難黨員和村民發放人均500元的慰問金,向在校大學生的困難黨員群眾家庭發放2000元助學金,向生大病的困難戶給予2000-5000元不等的救助金。村黨總支還牽頭成立紅坡村大學生聯合會,設立大學生關愛基金,給每個考上大學的學生發放2000元關愛基金,每個受助大學生畢業找到穩定工作后自愿返回2000元以上作為關愛基金,通過循環幫扶的模式,促進全村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在開展“擁護核心·心向北京”主題教育活動中,村黨總支以“5+X”主題黨日為抓手,進一步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做好法規政策宣傳教育,每月至少到各支部開展宣傳教育1次。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村黨總支組織開展登巴·金安暨民族團結日活動,表彰一批和諧家庭、優秀黨支部和優秀黨員,推出一批正能量人物。建立黨員領導干部和黨員村干部分別聯系、掛鉤農村黨員戶,農村黨員聯系建檔立卡貧困戶制度,實行村“三委”成員包片上門服務,每名班子成員分包1個村民小組,定期走訪,宣傳黨的政策、征求村民意見、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同時,完善各小組的村規民約,移風易俗,規定紅事不超過12盤菜、白事不超過4盤菜,營造了良好的新農村建設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