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瀾滄江邊花紅柳綠,大地染上了一層蔥綠。走進維西縣白濟汛鄉(xiāng)統(tǒng)維村洛吉古村民小組,當地村民有的在用農機耕田,有的拉蓋薄膜,有的上農家肥,有的點插菜秧……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在大地上播撒著希望的種子。 其中,2010年注冊成立、位于洛吉古村民小組的維西貢瑪水果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圍繞“為菜農著想、替農民分憂、承擔風險、互利共贏”的辦社原則,一手抓業(yè)務經營,一手抓基地建設,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目前,社員已從成立之初的11戶發(fā)展到89戶,有蔬菜露地種植面積156畝,大棚種植面積38.8畝,保鮮庫180立方米,辦公區(qū)30平方米,成為集蔬菜水果生產加工、農資供應、技術指導、生產實驗以及家禽家畜規(guī)范養(yǎng)殖銷售于一體的新型農民經濟合作組織。 ▲ 方又多察看鮮食玉米出苗情況。 ▲ 社員在蔬菜基地勞作。 11個蔬菜產品獲無公害認證 “洛吉古村民小組具有多年蔬菜種植的歷史,合作社成立以來,充分發(fā)揮交通、氣候、地理優(yōu)勢,著力打造優(yōu)質、原生態(tài)、無公害蔬菜品牌,帶動社員及周邊群眾增收致富。”貢瑪水果蔬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負責人方又多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飲食的要求也愈來愈高。不僅在乎吃飽,更要吃出營養(yǎng)吃出健康。合作社注重無公害蔬菜品牌創(chuàng)建,這也是致勝法寶。” 在無公害蔬菜品牌創(chuàng)建中,合作社一直實行統(tǒng)一提供籽種、化肥、農藥,避免菜農使用高殘留農藥,盡量使用農家肥。經過多年不懈努力,2014年,邀請維西縣農業(yè)科技人員到蔬菜基地采集土樣、水樣、肥料、菜品進行初步檢測;2016年,邀請省農業(yè)技術人員到基地采樣檢測;2017年,完成了產地及鮮食玉米、西瓜、萵筍、青花、白花、四季豆、番茄7個產品的無公害認證;2018年,新增蘿卜、秋葵、包包菜、白菜4個無公害認證產品。 2012年,合作社被云南省農業(yè)廳評為“省級示范社”、被迪慶州農牧局評為“州級示范社”。2014年,被農業(yè)部評為“國家級示范社”。2018年,在維西縣“強基惠農·南網杯”集體經濟比賽中獲得第三名。 創(chuàng)新銷售渠道 形成趕比拼超氛圍 “我認為,銷售和品質一樣重要,都是合作社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石。合作社一直把拓寬銷售渠道作為重點工作來抓。”方又多說,“目前,合作社每年產出蔬菜180噸,累計向市場輸送蔬菜700多噸。” 開拓直供渠道,減少流通成本。通過“合作社+基地+貧困戶”“農校對接”“合作社+基地+直銷點”的模式,切實解決菜農的銷售問題。2018年,合作社在各學校食堂蔬菜供應競標中,分別競得保和鎮(zhèn)第二完全小學和白濟汛鄉(xiāng)5個教學點的食堂蔬菜供應。合作社統(tǒng)一為貧困戶提供化肥籽種等農業(yè)物資,并簽訂收購協(xié)議,貧困戶種植的蔬菜由合作社統(tǒng)一按合同價收購并配送到各教學點,實現“農校對接”。合作社在縣城開設了一家蔬菜直銷點,菜農可以將蔬菜直接運到縣城銷售點進行銷售。直銷點每天銷售新鮮蔬菜數百斤、生態(tài)豬2頭。采用“合作社+基地+直銷點”,減少了蔬菜流通環(huán)節(jié)。 實行二次返利機制。合作社成立以來,制定了二次返利制度,每年年終結算后,從利潤中拿出10%,按照合作社成員出資比例和蔬菜收購數額返利。2018年,共返利2萬多元,社員平均得利200多元,保障了社員的經濟利益,提高了入社積極性。目前,社員形成了“趕、比、拼、超”的良好氛圍,趕:看誰起得早;比:看誰種的好;拼:抓緊時間學習各種種植技術;超:看誰脫貧快。 傳授技術 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在合作社蔬菜基地,社員唐榮正用農機耕田,準備種辣椒、萵筍、番茄、鮮食玉米、青花、白花菜等。唐榮是合作社發(fā)起人之一,每年種植蔬菜面積8畝左右,年收入5萬多元。 唐榮說:“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無法外出打工,家庭收入主要靠種菜,這幾年,老人看病吃藥、小孩讀書識字、鹽巴茶錢等家庭開支,都靠種菜所得。” “大家一起發(fā)展才能形成產業(yè),才是真正的發(fā)展。一起過上好生活才是真正的好。”為了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每年聘請農業(yè)技術人員前來傳授科學施肥、高效種植、蔬菜無公害種植、病蟲害防治等知識和技能。社員及周邊村組農民免費參加培訓。2017年至2019年,共授課15余次,受訓800多人次。 2017年至2019年,合作社共發(fā)動100多戶貧困戶種植蔬菜,其中,建檔立卡戶20戶,種植面積430余畝,蔬菜年產量450.6噸,社員戶均年收入2.1萬元,兩年盈余返利3.2萬元,社員年均得利300多元。2017年,村集體經濟收入1.6萬元、2018年2.1萬元。20戶貧困戶中已脫貧13戶,7戶預計今年8月脫貧。目前,合作社正以出籽種、包技術、包肥料、包銷售的方式,推動無公害蔬菜產業(yè)發(fā)展,帶動貧困戶增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