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西菜”開啟創新轉型之路——來自尋甸縣雞街鎮西菜基地的蹲點報告 你或許想不到,在香港、深圳、上海等地的西餐廳里,人們所品嘗到的蔬菜沙拉、羅宋湯、烤蔬菜等菜品中的蔬菜,有的就來自千里之外的昆明市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雞街鎮——藏在大山深處、曾經貧瘠的這個小鎮,如今正不斷煥發出創新轉型的光彩,令人刮目相看。 清晨,剛剛澆過水的大棚里,散發出濕潤的泥土清香,碧綠的羅馬生菜葉片上水珠晶瑩剔透,金燦燦的意大利黃瓜躺在瓜藤下等待采收,一群頭扎圍巾的婦女正麻利地摘下翡翠般的嫩葉……在雞街鎮福邦農業有限公司的蔬菜基地里,這一幅初夏農田的畫面格外生機勃勃。 每天,從這里采摘的20多噸西菜(進口品種蔬菜)通過冷鏈卡車運輸,16個小時后將到達深圳,經過分揀,2小時后將送達香港等地。 對于雞街鎮而言,與種植水稻、小麥、包谷、洋芋、烤煙等傳統作物不同的是,這一棵棵“西菜”開啟了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全新理念,更讓這個曾經的“窮鄉僻壤”鳴奏出一曲農業產業變革的序曲。 大山里的西菜遠銷香港 綿延的烏蒙山系宛如大地上的一道道褶皺,也更像一道道屏障“鎖住”了雞街鎮:僅到縣城就得驅車兩個多小時,到昆明更需繞著道走,怎么看都不適合產業發展,更鮮有投資者進入。 交通的阻隔,讓這個壩子一度“藏在深山人未識”, 貧困、落后、閉塞成為這里曾經的代名詞。 “以前,即便這里種植條件再好,也很難吸引人來投資,因為運輸就是個大問題。”雞街鎮鎮長張應堂說,這個情形到近幾年才有了好轉,轎子雪山專線的修通讓雞街鎮開車兩個多小時就能到達昆明。 “我們這里森林覆蓋率達60.75%,有大小水庫和壩塘36個,氣候溫涼,很適宜搞種植。”張應堂對此頗為自豪。 2009年,尋甸福邦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黎英強,從深圳來到尋甸試種西菜成功后,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來到雞街鎮這片群山環繞的壩子,想要種植更大規模的西菜。 種植西菜對土壤、水質、空氣、氣候都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品質的黎英強對沒有工業污染、山清水秀的雞街壩子很滿意。從2016年開始,黎英強在雞街鎮1500畝的流轉土地里種上了西菜,加上前期尋甸縣仁德街道和七星鎮的600畝土地,一共在2100畝土地種上了30多個品種的西菜,年產量約1.2萬噸,成為全國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西菜基地。 如今,福邦公司已經在尋甸建起了鋼結構聯棟溫室育苗大棚30畝,鋼結構聯棟溫室生產大棚200畝,鋼結構單棟溫室生產大棚1600畝,水泥柱大棚200畝,冷庫5000立方米,加工包裝鋼結構鐵皮房5000平方米…… 短短兩年多時間里,一個個現代化大棚在壩子里建起來——這個西菜產業基地落戶雞街鎮,給鄉鎮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農民增收、產業變革、產業發展潛力大,甚至還帶動了周邊草莓、藍莓等水果的生態種植。 年供應量占全國60%以上 “這里每年供應的西菜占全國60%以上,是全國最大的西菜供應基地。”尋甸福邦農業有限公司經理鄭炳其說,這些西菜專門供應香港及北上廣、深圳、杭州等發達地區,其中遠銷香港的占比達到70%以上。由于蔬菜的品質優良、無污染、品相好,很受發達城市西餐廳歡迎。 “現在從雞街鎮運送的蔬菜最快16個小時就能到達深圳,以后武倘尋高速修通后,到昆明更快,物流效率就更高了。”張應堂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記者在溫室育苗大棚看到,通過機器自動化操作,很快就完成了育苗盤的基質填充、種子栽種。經過20天的漂浮育苗,再加上25天的種植,蔬菜就可以采收,一年能種8茬。 翠綠的羅馬生菜、纖細柔嫩的法國小香蔥、暗紅色的紅橡生菜、長得像茴香的刁草、散發出陣陣清香的瑪利草、金燦燦的意大利黃瓜……每個初次來到這里的人,都會對這些長相新奇、琳瑯滿目的蔬菜感到訝異:沒想到這個偏遠山區的小山村里,竟種出了如此優質、豐富的西菜。 “我們的蔬菜送到香港市場,經過嚴苛的農殘等通關檢查,多年來,從沒有一次不合格的。”黎英強介紹,生態種植加上科學管理讓西菜的品質十分優良,深受發達地區的西餐廳青睞,有的品種甚至供不應求。 “福邦的田間管理模式和種菜方式,對尋甸來說都是全新的。”張應堂說。福邦農業是一家集西菜種苗培育、基地種植、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現代新型農業全產業鏈企業,它的進入,激發了雞街鎮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潛力。 特色農業引領群眾奔小康 “我在這里打工,收入比去外面打工強,每天還能回家喂豬,現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雞街鎮澤和村村民施明銀笑著告訴記者。 2017年,施明銀大膽地將自己的10畝地,一半流轉給福邦公司,一半租給他人種烤煙。他和媳婦、兩個兒子、大兒媳婦都來福邦打工,現在一家5口人每月工資收入逾萬元,同時每年每畝土地還有1600元的流轉費。 “以前到外面打工,離家遠,還很辛苦,也苦不到多少錢。現在這個活路(種菜)好多了。”今年60歲的楊麗花在基地做收菜、種菜等工作,對于干慣了農活的她來說,很滿意現在這份工作,除了吃住都在公司,每個月還能拿到2500元工資。 這個現代化農業基地正成為雞街鎮農民脫貧致富的“領頭人”。張應堂介紹,福邦公司每年支付土地流轉費數百萬元,涉及農戶數達380戶。此外,蔬菜的種植、管理、采收、打包等活計,每天需用本地工人300多名,每月支付工人工資達到90萬元,一年超過1000萬元,為當地農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和實實在在的收入。 “以后農民的收入會越來越高。”福邦公司目前正通過培養農民種植大戶和家庭農場主的形式,發展大規模種植,爭取3年內培養出100名種植大戶和50名農場主,這將讓農民有更多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帶來更多收入。 “下一步,我們打算把雞街鎮打造成全國最大的西菜特色小鎮。”立足于尋甸特色,走一條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之路,這讓張應堂對雞街鎮的未來有了更深遠的思考。 “以后,我們還想通過在雞街鎮舉辦西餐文化旅游節,提升尋甸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希望其他農副產品都能搭乘這個平臺。”福邦公司計劃在尋甸縣的支持下,立足于雞街鎮打造西菜交易集散地,和旅游節、文化節“聯姻”,讓公司和農民都獲得多渠道收入。 曾經貧困、閉塞的鄉村,在脫貧攻堅步伐的有力推動下,在現代農業產業的帶動下,當地村民正朝著向往的幸福生活奔去。通過農業“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尋甸雞街鎮走上了一條生態、品牌、特色的發展之路,正為云南打造“三張牌”中的“綠色食品牌”,抒寫生動實踐。 記者手記 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致富路 走進尋甸縣西部的雞街鎮,能深切感受到曾經被大山阻隔的“窮鄉僻壤”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近5年來,雞街鎮的發展變化令人欣喜。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吃苦耐勞的尋甸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前進的腳步。一項項政策的落實,一個個產業的帶動,從最初的種洋芋、種包谷,到后來種烤煙、種蔬菜,發展養殖業;從過去的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住上新房,手頭寬裕,日子紅火。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大自然對尋甸最好的饋贈。按照鄉村振興的發展思路、云南“三張牌”的發展理念,雞街鎮正走上一條生態、品牌、特色農業的發展之路,前景令人期待。 雞街鎮西菜基地的蓬勃發展令人感懷,這正是云南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生動實踐。進入新時代,勤勞淳樸的尋甸人民正努力發揚脫貧攻堅的精神,追尋自己的夢想,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持續鞏固脫貧成效,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全速前進。(記者 張雁群 雍明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