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駐”香椿箐 香椿箐有一條小溪,從村頭流到村尾,注入永春河。當地人把它叫做香椿河。香椿河兩旁是高聳的郁郁蔥蔥群山。香椿箐48戶人家就散落在香椿河的兩邊。 清幽幽的香椿河歡笑著晝夜奔流,講述著香椿箐的變遷。 不能忘卻的傷痛 維西縣保和鎮高泉村香椿箐村民小組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誰能想到,這個綠美、富美、和美的小村子10多年前曾經滿目瘡痍。 回想起當年的情形,老黨員余建祥記憶猶新:“10多年前,我們這里來了一家選礦企業,說是開發銻礦的。開發了一年多,我們這里被弄得烏煙瘴氣,香椿河變成污水河,礦渣堆得到處都是,山被挖得不成樣子。2009年6月,選礦廠的污水順著香椿河流進大壩興等村的稻田里,秧苗被毒死了。上級成立了聯合執法組將選礦廠查封了。” 村民小組組長李維賓接過余建祥的話說:“選礦廠造成的污染影響了香椿箐群眾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 綠色發展日子美 精準扶貧猶如浩蕩春風,催生香椿箐綠色發展滿園春色:群山披綠裝,四季皆斑斕,河水清幽幽。 余祥是香椿箐村民小組建檔立卡戶,談起這幾年的變化,余香一下子興奮起來:“村里修通了硬化路、自來水,改造了輸電線路,開通了移動電話、廣播電視,實施了安居工程,我們家住進了安居房,吃不愁、穿不愁,就醫就學有保障,黨的恩情說不完。” 誠如斯言,到2018年底,香椿箐實現了脫貧摘帽目標。 “開展精準扶貧以來的4年是我們香椿箐發展最好、最快,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4年。我們香椿箐不僅變綠變美了,還變富了。”李維賓高興地說,“再這樣干上幾年,我們香椿箐就實現全面小康了。” 如今的香椿箐群眾人人有奔頭,經過培訓掌握了實用技術的中青年到縣城或其他鄉鎮務工,今年6個月,每個小工每天務工收入150元,每個技術工每天務工收入240元。在上級的支持下,香椿箐大力發展核桃、木梨等綠色產業,既綠化了荒坡又增加了群眾收入。目前,香椿箐建成核桃基地110畝、木梨基地51畝,這些都是香椿箐群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收入來源。 環境提升村莊美 這幾天,香椿箐群眾格外忙碌,村民踴躍投身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我們因地制宜制定了香椿箐人居環境提升規劃,突出建設香椿箐河風景線,看得見青山綠水,彰顯民族文化,努力做到一步一景。拿出規劃后,我們先后召開黨員大會、群眾大會,宣傳群眾黨員群眾。大家對環境提升行動很支持,沒有一個人唱反調。你看,我們的村子不是變得更美了。”李雄賓高興地說。 香椿箐在以群眾為主體的環境提升行動中確實更美了…… 香椿河邊原來的選礦廠廠址通過整治變成了村里的小公園。小公園占地1.5畝,用木柵欄圍了起來,種上了果樹、花木和青草,還就地取材設置了休閑石凳子、石桌子。小公園附近原先的選礦廠沉砂池,已經改造成了兩個生態養魚塘,李雄賓說,養魚塘是組社里的集體經濟,我們要把它建設好、經營好,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香椿箐河邊還有搶眼的風景點,香椿箐河邊茂密的森林里,有一眼泉水,叫香椿泉,常年恒溫。目前,村民正在建設游泳池和休閑設施。 到7月19日,香椿箐群眾投工投勞參加村莊環境提升行動已經5天了,完成第一階段任務還要干6天。“我們召開群眾大會后,村里的9名黨員帶頭提前干了兩天,之后全村的群眾跟著干。這就是我們村群眾積極投身環境提升行動的原因。”李雄賓說:“通過這幾天的勞動,村莊美起來了,環境安逸了,群眾干勁更足了。” 按照規劃,通過3至5年的努力,鄉村旅游將成為香椿箐新的經濟增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