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維西縣退休干部施春明 ★ 楊洪程 “這真是雪中送炭啊!”聽了高級農技師施春明講的課,維西縣白濟汛鄉碧洛村村民余新明高興地說,“要不是施老師指導,我們還不知道如何保證有機糯山藥的品質呢。” 余新明說的施老師就是維西縣農業和農村局農技中心退休的高級農技師施春明。近期,維西縣境內雨下個不停,山路十分難行。不顧道路艱難,施春明毅然奔波在推廣農業科技、推動農業增產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的的艱辛道路上。 的人說:“施春明是個不知道享受的人,家庭條件那么好,退休金那么高,何必這么辛苦?”還有的人說:“施春明這一輩子把學習和推廣農業技術當做畢生的追求,要讓他停下來就像要他的命。” 后面的這種說法是對施春明的最好詮釋。在過去30多年歲月里,施春明為維西縣的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群眾心目中樹起了豐碑。他曾先后8次獲得“云南省農業廳科技推廣成果獎”,2次獲得“省級先進工作者”榮譽,多次受到州、縣表彰。 然而,施春明并沒有躺在功勞簿上,而是以老當益壯的姿態奮斗在農業技術推廣戰線上,繼續著他的夢想。 2015年,施春明退休了,但拿到退休文件的施春明第二天就奮斗在瀾滄江西岸的深度貧困村碧洛村。由于施春明像退休前一樣常年奔波在田間地頭,到現在,很多群眾都不知道他已退休。 要適應現代農業技術發展的需要,唯一的途徑就是學習。施春明退休后,一直矢志不渝地堅持學習,向書本學、向實踐學。就像他常和同事們交談的一樣:“學習不是為了晉職稱,更不是為了搞文憑,而是為了提高工作本領,更好地服務‘三農’。” 在向書本學習的過程中,施春明還結合維西縣農村農民實際編寫培訓資料,撰寫講稿。由于他的“課”接地氣,農民群眾都愛聽,他所講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能增產、增效、增收。于是,施春明的名字在維西縣越來越響亮。 近年來,農村手機微信迅速普及,上百家農民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上千農民和施春明加了微信。他的微信成了服務農民的窗口。就以今年7月6日為例,施春明通過微信回答了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提出的養殖技術問題及62個農戶提出的種養殖技術問題。 打響精準扶貧攻堅戰以來,補齊農民素質偏低的“短板”任務十分繁重。施春明感到自己有責任挑起重擔,為打贏精準扶貧戰役服務。 一個農技戰線的老兵,一個滿頭銀發的退休干部,以舍我其誰的精神,始終沖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對于自己的奮斗和付出,施春明這樣評價:“退休后,我只有星期七,沒有星期天;只有工作日,沒有節假日。盡管很辛苦,但我感到很充實、很幸福。” 維西縣有79個行政村,退休5年來,施春明跑遍了所有行政村。他在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主講農業實用技術126期,參加培訓農民達11976人次。 維西保和鎮拉河柱村、拉日村,白濟汛鄉碧羅村,康普鄉札子村的許多群眾都通過發展糯山藥、無公害蔬菜脫貧,他們的“錢袋子”里有施春明的心血和汗水。 2016年以來,維西縣積極打造冰酒小鎮,在保和鎮蘭永村花落壩組、扎木迪組、古宗灣組建設冰葡萄基地2200畝,施春明為基地建設提供了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配套技術服務,農戶種植冰葡萄產值逐年穩重有升。 另外,中藥材是維西縣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培訓中,施春明注重傳授農民種子、種苗的選育知識,手把手教農民重樓、蓁芄、當歸、云木香、附子、黨參、黃精、白芨等栽培技術,傳授中藥材加工、銷售環節知識。另外,施春明還為維西果樹栽培,特別城鎮綠化提供技術服務。 退休不退夢想。施春明停不下逐夢的腳步,他一如既往奔波在維西廣袤的田野上,用智慧和汗水點燃“三江”腹地的科技星火,用科技撐起了農民群眾的“糧袋子”“菜籃子”和“錢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