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高原氣象新 ——70年迪慶民生事業發展綜述 ● 楊勇 《尚書》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事業連著民心,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生活在祖國西南邊陲的迪慶各族兒女,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歷屆州委、州政府的正確帶領下,全州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取得了跨越發展,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提高,充分感受到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教育事業實現跨越發展 解放前,全州的教育事業十分落后,當時只有一所中學和幾所小學。學生學習知識還要進寺廟或者到周邊的麗江、大理等地求學,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到教育,全州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19%,文盲率高達97.3%。 上世紀80年代后,全州教育發展迎來第一個高峰。黨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普及小學教育若干問題的決定》,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加強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做到 “一無兩有”,即:“校校無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課桌凳”。據統計,當時,迪慶小學校舍面積達到23259.8平方米,中學校舍面積達到48755平方米。州民族師范學校、州衛校等一批專業技術學校相應成立,開啟了我州職業教育發展的篇章。到2000年,全州全面普級六年義務教育,2002年全面實現掃盲。 2009年起,我州又實施了以集中辦學為主的教育綜合改革。按照“州辦高中、縣辦初中、鄉辦小學、村辦學前教育”的思路,我州積極采取“撤、并、建”等措施,積極調整中小學校布局,讓農村孩子也能與城鎮孩子一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實現了“能上學”到“上好學”的轉變。各級黨委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教改幾年的投入相當于自治州成立以來教育投入的總和,迪慶的教育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 對比集中辦學前后的變化,家住德欽縣奔子欄鎮的格茸深有感觸地說:“我小時候要走幾十里的山路到村小去上學,那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師一校,一位老師,要教幾門課程、帶10幾個學生,中午還要自己做飯。現在的孩子真幸福,在寬敞明亮的校園里學習生活,每年還可以領取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營養餐補助,孩子在學校吃得好、學得好,家長沒有什么負擔。” 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我省又在迪慶州率先實現了14年免費教育,進一步減輕了藏區孩子上學負擔。截至2019年春季學期,全州共下達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計劃中央專項資金3097.28萬元,享受學生38716人;下達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6515.25萬元,享受學生49499人;下達14年免費教育普通高中專項補助資金611.77萬元,享受6703人次;下達14年免費教育學前兩年教育專項補助資金964.08萬元,享受學前兩年免費教育的幼兒8776人。 到2018年底,全州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41所,校舍總面積1227403.44平方米,從學前教育到職業教育實現了全覆蓋。學前三年的毛入園率達71.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2.77%。 一座座嶄新的校園、一項項璀璨的榮譽,猶如一個個催人奮進的音符,奏響迪慶教育事業跨越發展的樂章。 從缺醫少藥到應保盡保 解放前,全州醫療衛生基礎十分薄弱,人均期望壽命只有35歲。各種疾病、傳染病肆虐,特別是牧區和邊遠山區的孕婦受傳統觀念影響以及缺醫少藥,產婦和新生兒的死亡率一直很高。當時,全州只有維西縣有醫院,香格里拉市和德欽縣只有城區有幾家中藥鋪,群眾看病非常困難。 新中國成立后,上級黨委政府針對迪慶群眾看病難的問題,一方面組織大量醫療隊支邊,另一方面積極組織衛生員培訓,通過滅“四害”,消滅七種病(血吸蟲、鉤蟲病等七種常見病)等行動,使群眾醫療衛生健康得到一定改善。 隨后,全州各縣城都有了醫院,主要鄉鎮一級還設立了衛生院,各生產大隊都設立了衛生站,部分企事業單位還設立了自己的部門醫療機構。 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長期以來,很多群眾看病治療都依托民族醫藥,其中,藏醫藥更是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一項瑰寶。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州在原州醫院開設了藏醫科,到八十年代,專業的藏醫已達到10多名。1987年,我州還專門成立了州藏醫院,該院先后研發出了“70味珍珠丸”“25味珊瑚丸”等一批珍貴成藥,在造福群眾同時,也使我州藏醫藥文化得到了更好地傳承。 近年來,隨著醫療衛生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健康扶貧工程的推進,迪慶醫療衛生水平又邁上了新臺階,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現全覆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基本藥物制度實現“兩個百分之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現均等化,全州各級醫療機構實現遠程醫療縣縣通,并通過提升各級公立醫院服務能力,切實減輕患者就醫負擔和轉診。 維西縣塔城鎮村民余亮光說:“現在小病在村里醫務室就可以看,參加醫保后,大部分治療費都能報銷,看病負擔大大減輕了。” 目前,迪慶州醫院正在積極創建三甲醫院,有望改寫我州沒有三甲醫院的歷史,各鄉鎮衛生院也都達到了省級標準化建設要求。據相關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全州人均期望壽命從解放前35歲提高到71.45歲,農村住院分娩率達98.92%,全州傳染病發病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疾病防控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社會保障覆蓋面越來越廣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開始推行社會保障制度。我州也開始設立社保相關部門,并在九十年代專門成立了社會保險事業管理局負責此項工作。據州社保局工作人員介紹,一開始,全州參保人員比較少,業務主要為養老保險,到九十年代末,業務范圍擴大到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截至2019年6月底,全州參加基本養老保險258024人。(其中,企業職工參加養老保險 19386人,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18394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209908人。 據香格里拉市建塘鎮居民和武介紹,他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下崗了,沒實行養老保障制度前,每個月只有企業發給的幾百元補助金,生活很困難。現在,他每個月都能領到2000多元的退休金,再加上其他收入,吃穿住行都不成問題了。 目前,全州已實現城鄉養老保險全覆蓋。城鎮各類企業及其職工,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職工,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職工,城鎮個體戶及從業人員,靈活就業人員,農村居民等,只要繳足年限,達到一定年齡后都可以享受保障。另外,自實施脫貧攻堅以來,我州還為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員55781人全部購買了養老保險。到今年,全州60周歲以上貧困人員100%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確保了貧困人員老有所養。 與此同時,我州還對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正式辦理退休手續的1506名“中人”完成待遇清算補發工作,保障了退休人員的切身利益。通過國家15年連續調整養老金,全州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大幅提升,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和明顯改善,充分體現了國家對迪慶藏區人民群眾的關心關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