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脫貧攻堅戰中,金融部門是一支重要的力量,但相關金融扶貧產品較少,一直是困擾我州鄉村產業發展資金需求的難題。近日,迪慶日報社走基層記者在維西縣白濟汛鄉施底村欣喜地看到,當地金融部門積極開展金融創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普惠金融政策,有力支持了當地產業發展,為推動脫貧攻堅貢獻了力量。 走進施底村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首先就是連片的重樓中藥材基地,這些基地的建設得益于農業銀行維西縣支行的支持。 農業銀行維西縣支行駐施底村工作隊隊長余常青介紹,以往發放涉農貸款主要難題有三點,一是村民缺乏擔保物難以放款;二是貸款發放后對資金管理使用難以監督;三是個體經營風險大,為規避風險銀行不敢放款。 為解決這些難題,該行在施底村探索了“三戶聯保機制”,通過村民互相擔保從而提高授信額度,銀行根據每戶家庭的收入及財產情況進行評估,再決定發放5至10萬元的信用貸款,期限1年,執行央行基準利率,可循環使用。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風險,這些貸款發放后要求統一投入村集體經濟進行管理使用。銀行還派出專門人員,指導村集體經濟按照現代企業經營制度進行管理,成立了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并確定專門的財務人員。 “三戶聯保機制”實行一年多來,村民還款記錄良好,實現了銀行、農民、合作社多方共贏。下一步,根據生產經營需要,銀行還可以針對企業發放生產經營性貸款,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村委會主任王符全說,村專業合作社自有資本金只有100多萬元,完成全村重樓產業布局,后續企業發展資金就難以保障。獲得銀行貸款支持后,村民以股金方式又投入了400多萬元,目前已完成70多畝的產業基地建設,從明年開始進入收獲期,按照當前的市場價值計算,首批產品收入將達160萬元。 村民李成芝說:“我現在既是合作社的股東也是員工,每年在合作社從事生產的勞務性收入有6000元,明年開始還有股金分紅,兩筆收入加起來,可以實現長效脫貧,對未來的生活更有信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