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中旬,記者驅車從巴迪鄉政府駐地沿通村公路蜿蜒而上,行進10多公里來到了捧八村,這里氣候宜人、空氣清新、生態環境優美,是宜居、宜業的好地方。近年來,該村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土雞養殖,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走進捧八村國星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土雞養殖基地,只見工作人員正忙著管理雞群:有的拎著飼料和水在喂養,有的拿著雞蛋簍撿雞蛋,有的穿梭在孵化室,大家各司其職,忙得不亦樂乎。 州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我州始終把農村產業培育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加大產業扶貧資金投入,創新扶貧模式,積極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產業聯結機制,實施產業扶貧項目,有力推進了農村特色產業發展。 捧八村隸屬維西縣巴迪鄉,轄7個村民小組、298戶、1130人,全村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維西縣深度貧困村之一。“受地理條件和思想觀念的影響,過去,群眾主要種植傳統作物,收入渠道單一,由于缺乏資金、無其它增收項目、生產條件落后等因素制約,經濟發展緩慢,一直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狀態。”捧八村黨總支書記周云劍說。 如何才能讓群眾脫貧致富,一直是該村“三委”和扶貧掛鉤單位工作的重中之重。“經過反復調查、論證,我們認為充分利用本村土地保持率較高、飼草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生態土雞養殖是讓村民增收致富的好路子。”周云劍堅定地說。 捧八村生態土雞養殖依托國星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高山片區農戶養殖土雞的經驗,在政府扶持及發動群眾入股參與的基礎上,通過不斷摸索與實踐,實現了項目運營從單純的購置發放雞苗,到自主孵化雞苗、吸收群眾散養,再到“合作社+農戶共贏合作”規模化養殖。 國星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捧八村第一支部書記金國星說:“國星扶貧生態土雞養殖項目,已建有380平方米土雞養殖孵化中心1個、圍建林下土雞養殖區42個、占地100畝,存欄純生態土雞30000余羽。” 脫貧致富快,全靠產業帶。“我們村的生態土雞養殖覆蓋農戶164戶,其中有弄資上組、弄資下組和娃底組3個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66戶。2018年末,通過生態土雞養殖帶動,48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出列。”周云劍欣慰地說。 自村里發展生態土雞養殖,弄資下組的傈僳族村民余華變得繁忙起來,他既是合作社成員,也是養雞場的管理人員。“一到農閑時候,村民都樂意到雞場打工,每天工資100至130元,雞場一天需要4到5個工,在家門口打工,每人每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余華說。 在推進脫貧攻堅進程中,我州十分重視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發展,加快由‘輸血’式扶貧向 ‘造血’式扶貧轉變,讓產業發展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如今,無論是金沙江畔、瀾滄江邊,還是梅里雪山腳下,一個個特色產業不斷興起,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依托產業實現脫貧致富。 據統計,2019年以來,全州共計投入產業發展資金75383.165萬元,占全州扶貧資金投入的39.58%。截至2019年11月,我州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7523戶58467人。帶動農戶發展產業、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的新型經營主體數量達到533個,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18096戶65891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