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初 37歲的秋生是德欽縣土生土長的藏族,大學畢業后回德欽參加工作,2009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于2016年3月起任德欽縣奔子欄鎮葉央村黨總支書記。 初心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自擔任村黨總支書以來,秋生在村“兩委”班子的支持下,抓黨建、抓脫貧、抓抗疫,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當好群眾的“主心骨”“領頭雁”。 金沙江畔的紅色情懷 葉央村,建制成立于2016年3月,轄8個村民小組,共143戶915人,被譽為“德欽南大門”。1936年,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葉央村,將翻身解放的福音和紅色革命的火種帶到了德欽。 上任伊始,全新的村“兩委”班子如何盡快發揮作用,成為了秋生遇到的第一個難題。“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基層工作中,秋生快速成長起來,從開始的手忙腳亂到如今的獨當一面。秋生把“講政治、強功能,建設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作為首要任務,一方面,加強思想教育,認真開展“兩學一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另一方面,全面落實基層黨建推進年、提升年、鞏固年、創新提質年工作,嚴格執行黨內生活制度,創建“紅旗支部”6個,開展“解困除難驗成效”工作,4年來,支部、黨員為群眾辦實事200余件,支部堡壘作用、黨員先鋒作用發揮明顯,夯實了黨在藏區的執政基礎。 秋生深知,在藏區開展工作,凝聚人心是落腳點。他十分重視群眾思想工作,無論是黨員大會、村民大會,還是在牧場、田地、農戶家中,都把“擁護核心·心向北京”教育作為“必選課程”,用具體事例、新舊藏區社會對比,重溫革命史等方式教育引導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促進“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紅色葉央”黨建特色映出高原黨旗的別樣紅。 善做“繡花活”的康巴漢子 “我熱愛這片土地,我為自己參與過脫貧攻堅工作而感到無比驕傲”。這是寫在他筆記里的一句話。一個粗獷的康巴漢子,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卻能把“繡花活”做實做細做精。 秋生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政治責任,從識別、施策、幫扶,到入戶、協調、落實,在精準上下足了“繡花功夫”。2016年以來,葉央村完成通組公路硬化14.5公里,衛生路硬化2.1萬平方,農村水利項目9件,新建小組活動場所8個。2018年,葉央村實現脫貧出列目標。 秋生積極探索“支部+”產業模式,如與企業支部聯建,合作社定向省紅會醫院供應黃果;引進食莊(上海)貿易有限公司開發高端葡萄酒,農產品“種、技、銷”體系成效初顯。他注重鄉風文明建設,弘揚傳承鍋莊文化,開展文明衛生評比,2019年,葉央村被評為“全州最美村莊”。 維護藏區穩定要下“繡花功夫”,葉央村僧尼多、信教群眾多、回流人員復雜,反分裂斗爭任務艱巨。秋生堅持治藏工作原則,建立了僧尼、回流人員“一對一”聯系機制,掌握思想動態,幫扶生活困難。2019年,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地開展反分裂斗爭,持續、深入、常抓不懈地宣講境外勢力反動本質,維護了社會穩定局面。 為群眾奮不顧身的好書記 在葉央村群眾眼里,秋生樸實、正派、善良。4年來,他的腳印遍布了葉央村的每個角落,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8年11月,“11·03”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洪峰過境葉央村,面對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秋生不顧危險,組織黨員干部有序轉移群眾,帶頭開展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他放棄陪伴剛出生的女兒和家人的時光,第一時間返回崗位投身疫情防控一線。葉央村作為德欽“南大門”和進藏進川必經之路,防控壓力顯而易見。對此,秋生及時組織村組干部設立檢查卡點,發放防控物資,摸排外鄉回流人員,宣傳防護知識,開展村內戶外消毒,穩步推進復工復產。針對藏區群眾有開展春節活動的傳統,秋生逐戶做工作,杜絕了疫情期間聚集現象發生,為疫情防控奠定良好基礎。 上任以來,秋生把群眾的困難當成自己的事,村民格茸品初、紅梅、巴叁拉姆患上嚴重的疾病,為減輕患病群眾的負擔,秋生積極幫助他們籌集治療費用,竭盡全力給予幫助。 秋生憑著執著的信念、實干的作風、為民的情懷,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心演繹著不平凡的故事,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群眾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