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村是香格里拉市三壩鄉的一個行政村,距離縣城160多公里。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廣大群眾告別了貧困,慢慢走向富裕的新生活。 我第一次走進哈巴村是2007年底,當時,我是“千促”工作隊員到那里開展駐村工作。彼時香格里拉市東環線公路剛通車不久,通往哈巴村各個村民小組的毛路連接在東環線上,哈巴村的交通運輸業也由此而起步。在我駐村工作期間,每天有一輛中巴車往返于香格里拉市和哈巴村,可朝出晚歸的中巴車卻因為乘客稀少,有時不得不取消當天的班次。 哈巴村有18個村民小組,屬小聚居大分散的多民族山區。那時我們到各個村落走訪調研,大量時間都消耗在走路上。因為道路通行能力差,又缺少越野交通工具,所以那時哈巴村流傳著一段順口溜:“泥巴道路連山外,‘四輪車子’轉得快;來回一趟村委會,誤工就要大半天。” 雖說當時哈巴村的交通狀況很差,但在黨的脫貧政策的鼓舞下,村里人對交通事業的發展充滿信心。村民在做好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許多年輕人走出了山鄉,到城里學習車輛駕駛技術;不少農戶也開始購買農用車,力求改變生產生活狀況。那時,我看到群眾高漲的生產積極性,心里十分激動,所以在黨課教育中,我用一段順口溜描述哈巴村的民情和村貌:“高山矮山一條河,山內山外一條路。各族人民團結緊,齊心向著共產黨。” 2012至2013年,我再度到哈巴村駐村工作,當時哈巴村已經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公路上的車不僅多了,每天乘車進縣城或到虎跳峽鎮的村民絡繹不絕。而村里也增加了不少新房子,男女老少的衣著也變得時尚了。 當我乘坐哈巴村村民經營的營運車到了最邊遠的谷地村民小組調研時,那里有位老黨員對我說:“是黨的扶貧政策好,如今我們山區是‘五福臨門’了。”我問他:“什么是五福臨門呀?”他回答說:“‘五福臨門’就是通了公路、通了自來水、通了電網、通了廣播電視、用上了移動通訊。”聽完他的話我十分高興,對他說:“扶貧攻堅是‘福星高照’,等到建成了小康社會,山鄉的日子還會更美好。” 后來我駐村工作結束了,也就退休了,但和哈巴人結下的情誼卻從未間斷。今年我受村委會領導的邀請,再度來到哈巴村時,只見那里正在如火如荼地修建虎香公路(虎跳峽至香格里拉公路),村里面車來車往,村民們都忙著購買農膜、化肥和良種,準備著春耕生產。村委會主任楊貴勇告訴我:“待到虎香公路建成通車,將極大提升進出哈巴村的通行能力,為哈巴村群眾早日奔小康提供助力。” 在和楊主任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在我離開哈巴村的幾年中,哈巴村在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中改造和建成了多條通村公路,總里程已經超過了45公里。 我循著平坦寬闊的鄉村道路向前走去,耳邊響起的是村民的歡聲笑語,眼前看到的是希望的田野和整潔溫馨的農家小院,感受到是哈巴人的殷實和富裕的幸福生活。這時我突然明白,那悠悠的鄉村道路不正是哈巴人的幸福路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