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村彝族群眾在木香種植基地務工。 5月的迪慶高原美不勝收,漫山遍野盛開的杜鵑花和藍天白云連成一片,清潔美麗的村莊、規范化的藥材種植基地生機勃勃,漫山的牛羊健壯肥美……這場景是迪慶40多萬各族群眾越過越好的生活展現。 扶貧產業讓群眾受益 近年來,迪慶把產業扶貧作為主攻方向,一些特色產業蓬勃發展,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的脫貧新圖景徐徐展開。 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和平村香格里拉市忠浩野生中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木香基地,40余名來自周邊的村民正在忙著種植木香。 “土地租給公司后,我和母親常年在藥材基地打工,兩個人每年有4到5萬元的收入,現在的日子過得比過去只種青稞、洋芋的時候好多了。”村民西姆說。 西姆將家里的土地流轉給忠浩野生中藥材種植有限責任公司后,除去每年收取近萬元租金外,還獲得了在公司中藥材基地務工的機會。在和平村,像西姆一樣的村民有80余戶。公司規模化種植中藥材在精準扶貧中正發揮著積極作用,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 該公司成立以來,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培育高原壩區中藥材產業,并與農戶簽訂回收合同,土地流轉給公司的村民,可以長期到公司務工或臨時務工。臨時務工人員每天工作8小時可獲得100元勞務報酬,進一步增加了農牧民群眾的收入。 近年來,迪慶大力培育中藥材種植業,并加大扶持力度,藥材種植托起群眾脫貧新希望,成為帶動面最廣的富民產業。 彝族群眾過上幸福生活 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紅旗村是群山環繞的典型高寒山區,平均海拔3000多米。精準扶貧開展以前,這里的彝族群眾生產生活、思想觀念落后,多數彝族群眾生活困難。精準扶貧實施后,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住房、教育、就醫、交通、農業等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扶持發展中藥材種植、養殖業,彝族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明顯變化。 走進紅旗村層冷村民小組羅義發家,只見寬敞明亮干凈整潔的磚瓦房里現代家用設施一應俱全,院里鋪了水泥地皮,家里還買了轎車。 “以前,我家住的是木楞房,在國家扶貧政策支持下,蓋了2棟磚房,不僅我家居住條件改善了,整個村的環境都變好了。”羅義發說。 羅義發是層冷村民小組的建檔立卡戶,5年時間,他家從只能解決溫飽到逐漸富裕,從一兩個月吃不上肉到天天有肉吃。羅義發對目前的生活感到滿足。他說:“家里雖有不幸,大兒子患上了腦癱癥,生活無法自理,但對一家人的生活沒有造成大的壓力,因為有各級黨委政府在幫我家。如果沒有共產黨、沒有政府的精準扶貧政策,我家還是以前那樣窮,生活過不到今天這個樣子。是共產黨、各級政府、扶貧工作隊讓我有了今天這樣幸福的生活,感謝共產黨、感謝人民政府、感謝扶貧工作隊,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份恩情!” 正如羅義發所說,近年來,在黨的政策光輝照耀下,當地彝族群眾接受了“要幸福就要奮斗,就要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才能創造幸福生活”的思想教育,在各有關部門的幫扶下,積極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大力發展產業,從饑寒交迫走向了康莊大道。 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當地黨委政府、村“三委”和扶貧工作隊積極引導貧困戶和非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到基地務工、入股合作社等方式增加經濟收入,不讓一個群眾落下,共同走向全面小康。紅旗村還制定并完善長期與短期相結合的產業規劃,以“公司+總支+合作社+集體+農戶”的模式,種植木香、藜麥、當歸等,確保增收產業涵蓋100%的貧困戶,做到戶戶參與、年年有收入。同時,組織群眾種植附子、前胡、豬苓、木香、重樓、珠子參等中藥材。今年,全村藥材、藜麥等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形成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益的態勢。 “我把土地租給合作社種植藥材,抽空還到藥材基地務工,每天工錢100元,一年約有5000多元的務工收入,再加上自己種重樓、附子等中藥材和生態管護員的收入,一家三口人均收入達到10000多元,我家已經脫貧了。”尾馬尼村民小組建檔立卡戶阿薇高興地說。 從靠天吃飯到科學生產管理,從傳統耕作到現代農業……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一幅幅鄉村繁榮發展、開放進取的壯闊畫卷正在迪慶高原青山綠水間繪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