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元珍自主創業賣早點,每月有了經濟收入。 “今天有菜包子、花卷、饅頭,你要幾個?”在維西縣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康恩家園門口,李元珍熱情地招呼客人,一會兒就賣了10多個菜包子。去年12月,李元珍家從維登鄉白甸村搬到了康恩家園,生活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李元珍創業賣早點,每月有了經濟收入。 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為破解“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這一難題,維西縣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解決貧困地方經濟落后的有效舉措,動員組織貧困群眾應搬盡搬,緊緊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總目標,讓貧困群眾搬出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巴迪鄉結義村倮咱洛村民小組李俊蘭家去年12月搬遷到康恩家園后,告別了以前“行路難、看病難、發展難”的現狀。如今,她在維西古韻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學習刺繡技藝、參加生產,有了經濟收入,家人看病和生活方便了。 與李俊蘭家一樣享受到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還有倮咱洛村民小組的蜂德花家。去年12月搬進康恩家園后,蜂德花就在門口做起了小生意,每天清晨到縣城農貿市場進貨,8點開始料理自己的菜攤。“現在孩子還小,出去打工不方便,就地做生意可以增加收入。”蜂德花說。 “易地扶貧搬遷是否成功,不僅要看房子有沒有蓋起來,貧困戶有沒有搬進去,更要看搬遷群眾的錢袋子有沒有鼓起來。”維西縣易地扶貧搬遷指揮部負責人說,搬遷是手段,脫貧才是目的,為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維西縣按照“50個有”工作目標,各職能部門從就醫、就學、產業發展、就業創業、政策兜底保障等方面編制了搬遷群眾后續保障方案,同時,積極落實戶籍政策、就近入學、教育資助、健康扶貧、最低生活保障、養老保障、社會救助、社區治理等政策措施,確保搬遷群眾共享城鎮資源,融入城鎮生活。 維西縣委、縣政府與迪慶香格里拉身耕農業有限公司、云南金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分公司等企業簽訂協議,采取“培訓+定崗”模式,安排搬遷群眾實現就業。去年12月搬遷到康恩家園的李銀中,報名到迪慶香格里拉身耕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糯山藥種植基地務工,每天工資100元。李銀中說:“我想盡早租一個鋪面,和老婆一起銷售手工制作的灰水面。” 維西縣人社局在康恩家園設立了就業創業服務站,對搬遷戶勞動力進行勞動技能提升培訓,加大轉移就業輸出力度,確保每戶至少有一人以上就業或創業,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戶;創業一人、帶動一片、激勵一方”的目標。 康恩家園保安雀麗華說:“感謝黨的好政策,讓我從康普鄉齊樂村高半山區搬到縣城,住上了好房子,還推薦我就業,解決了后顧之憂,我只有努力工作,才對得起各部門對我的關心。”對于保安工作,雀麗華分外珍惜,不論刮風下雨,他都按時到崗。他說:“我所理解的報黨恩,就是干好工作,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 像雀麗華、李銀中、李元珍、蜂德花一樣,維西廣大貧困群眾沐浴著黨和國家的恩情,他們紛紛表示感謝黨和政府的好方針、好政策,一定要勤勞致富報黨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