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創建者施壽元 ● 余麗芹
這兩天,施壽元很忙。 維西華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里的200畝貢菜到了采收時間,必須在一周內采收、加工完,作為合作社負責人,施壽元一邊要組織村里的婦女到地里采收,一邊還要培訓她們進行初加工,一個人恨不能分作兩個人用。 “最近一周,務工的女同胞們要辛苦了,需要加夜班趕工。”施壽元說,貢菜必須在花苞期采收,早了產品容易變色,晚了菜桿空心,影響產品質量。同時,還要及時進行削皮、切片、晾曬等初加工。 “貢菜生長周期短,從育苗到采收大概需要70天左右,一年可以種三季,一畝地種兩萬株,保守估計產兩萬斤貢菜鮮貨,按一市斤0.3元的收購價計算,一畝地一季平均收入可達5000元至8000元。”施壽元說,貢菜種植技術簡單,周期短,唯一難把握的關鍵技術就是采收、加工要及時,才能保證質量。 走進200畝的貢菜種植基地,只見綠油油的貢菜打滿了花苞,在一米多深的貢菜地里,30多位村民拿著鐮刀忙碌著,一捆捆貢菜經過她們的巧手,小心翼翼抱送到田邊的農用車車廂里,準備運回去加工。 看到茁壯生長的貢菜,她們的臉上也掛滿了開心的笑容,合作社試種成功,意味著下一季她們可以在自家承包地里種植,多了一項增收項目。 “從目前采收的情況看,下一季可以擴大種植規模,推廣給群眾種植。”施壽元說,當初,成立維西華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就是為了“抱團發展”,合作社自成立以來,一直在尋找能長期帶動群眾增收的產業項目,積極探索與農戶合作共贏的經營模式。特別是去年以來,經過多次外出考察,與外地公司達成合作協議,試種了板藍根、葛根、續斷、西紅柿、野山椒、雪蓮果、貢菜等中藥材和果蔬,走的是訂單農業模式。 施壽元是從大理嫁到葉枝鎮的“外來媳婦”,說起這個外來媳婦,當地人就一句話“太能干了!” 2014年,施壽元斥資50萬元,注冊成立維西華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吸納10戶葉枝村種植農戶入股,主要從事中藥材種植、林下土雞養殖、加工及銷售。近兩年,在國家精準扶貧政策光輝的照耀下,合作社審時度勢,充分發揮葉枝的氣候及資源優勢,逐步走出一條“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共贏發展路子,取得初步成效。至2018年底,合作社固定資產發展至326萬元,實現銷售收入420萬元,實現利潤79.5萬元。目前,合作社在葉枝鎮發展中藥材規范化種植593畝、林下套種中藥材240畝、林下養殖土雞12000羽。合作社下擁有中藥材育苗基地35.2畝、規范化種植及示范基地435.8畝。 施壽元以勤勞和智慧創立了屬于自己的事業,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不忘廣大農村群眾,想方設法引導農村婦女、困難群眾增收致富。合作社擁有自己的基地后,通過聘請村民到基地務工、帶動村民種植中藥材、果蔬、養雞等方式增加收入。 葉枝鎮葉枝村姑臘組的和永芳戶,家里只有母女倆,女兒在昆明上大學,2019年,和永芳把家里的兩畝田以每畝每年800元的價格租給了合作社,她長期在合作社基地務工,今年復工復產以來,她已拿到8000多元的工資。 在葉枝村,像和永芳一樣在家門口就業的農村婦女很多,合作社長期固定給村民提供28個就業崗位,今年自復工復產以來,每天都有四五十名婦女在基地務工,至目前,合作社已支付工資12萬元。 施壽元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上級部門的支持,2019年,維西華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獲評“全國巾幗脫貧示范基地”殊榮,同時,合作社也成為政府部門評定的“扶貧車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