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泰君 小滿節氣前,阮金貴家今年首批春蠶開始抽絲結繭。 立夏過后,金沙江畔的一片片蠶桑地里,桑林蔥蔥郁郁,像一道道綠色屏障佇立田間。 蠶桑產業是金沙江沿線最早推廣的特色農業產業之一。近年來,隨著烤煙等產業的興起,蠶桑產業遭受重創,很多農戶砍倒蠶桑樹種上了烤煙,但幾經波折后,蠶桑產業以其獨特的優勢得以繼續發展。香格里拉市上江鄉福庫村一組村民阮金貴一直堅守蠶桑養殖,也是遠近聞名的養殖能手,去年,阮金貴家依靠養蠶收入8萬多元。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沉淀,當前,上江鄉種桑養蠶協會已形成了種、養、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生產經營模式,產品涵蓋蠶絲被、蠶絲枕頭、蠶蛹和蠶桑產業的衍生產品食用菌。 協會負責人王國衛是個執著的人,談及為何要堅守幾經飄搖的蠶桑產業,他笑笑說:“我這個人沒有什么優點,但做事比較執著。從蠶桑協會成立開始,我就沒有打算過要放棄蠶桑養殖;再說,蠶桑產業相比其他產業,有著生態、環保、市場緊俏等諸多優勢。這么多年來,蠶桑產業屹立不倒也正證明了我的執著沒有錯。” 在協會今年新建的400多畝桑園里,新栽種的桑樹開始抽出一片片嫩葉。2020年,蠶桑協會爭取到了地方政府110萬元的扶持資金。王國衛說:“這些資金除了用作金江、上江桑園建設外,其他基本都用于養殖戶蠶房改造。目前,位于上江鄉良美村400畝的桑園和金江鎮200畝的桑園建設已完成。今年,協會又新增蠶桑養殖戶40余戶,目前,共帶動養殖戶182戶700多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6戶,每年戶均增收2萬多元?!?/p> 去年,在協會帶動下,金江、上江完成蠶桑養殖1180張,產值達390多萬元。協會還積極推廣循環經濟,通過回收加工桑樹枝條,推廣大球蓋菇、金耳的種植,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益。 2015年,家有兩個學生就讀的阮金貴家被評定為建檔立卡戶。在享受國家各項扶持政策的同時,阮金貴夫婦積極發展蠶桑養殖,每年收入均在七八萬元。 阮金貴說:“由于投入少、技術難度不高、見效快,家里一直都沒有停止過蠶桑養殖,也正是蠶桑養殖才使一家人渡過了難關。目前,我家是全鄉最大的養殖戶,現在養殖春蠶兩張半,估計再過一周左右可以收獲蠶繭。今年計劃養殖30張,按每張2000元至3000元計算,預計收入不會低于去年。”去年,阮金貴家除蠶繭收入外,還通過向協會出售桑樹枝條獲利6000多元,通過出售蠶蛹收入1000多元。 和風拂過,桑園里綠油油的桑葉在艷陽下閃閃發光。午后,阮金貴夫婦又背上籮筐辛勤地勞作在桑林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