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年如一日,致力于農技推廣,優化產業結構;十年如一日,奔走在田間地頭,手把手教會農民增產增收的本領。在群眾眼中,他就是默默奉獻的“農田堅守者”。他叫余文藝,是德欽縣霞若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 2008年,余文藝在有著“云南北極”之稱的德欽縣羊拉鄉走上了農技推廣的工作崗位,在這個艱苦邊遠農村堅守3年后,2012年,由于工作需要,他來到霞若鄉,但從事的依然是農技推廣。 霞若鄉位于德欽縣境東南部,地處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腹地,一直以來,落后的耕作方式嚴重影響了農業科技的推廣,糧食、飼料緊缺是霞若鄉一個突出的問題。 到崗伊始,余文藝便結合所學得專業知識,引進和推廣適宜霞若鄉種植的優良品種。從2012年至今,共在霞若鄉推廣地膜種植雜交玉米45200畝,平均每年推廣種植面積占全鄉耕地面積的32%以上,玉米產量大幅增加。期間,他還將這一技術推廣到霞若鄉海拔2800米以上地區,經測產,地膜種植雜交玉米單產最高達615公斤,比常規種植平均畝增產203公斤。基本解決了該鄉山區農民糧食、飼料緊缺的問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身為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按照鄉黨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推進“產業特色典范鄉”建設的要求,余文藝積極引導和扶持霞若鄉山區農民種植中藥材,同時,負責中藥材種植的技術指導。為更好地服務農民群眾,他查閱了大量種植相關資料,還先后到省內各中藥材種植基地考察學習,向種植戶和專家請教種植技術及管理方法,回鄉后再把學到的經驗傳授給霞若鄉群眾。目前,霞若鄉種植中藥材面積達11065畝,中藥材連片示范區14片,2019年末,全鄉中藥材總收入達3585.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4357元,中藥材產業收入比重占到了農民收入的13%左右,平均產值達3241元/畝。種植中藥材已成為霞若鄉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 為擺脫傳統農耕生產方式,多年來,余文藝結合新技術進行玉米、青稞、大麥、馬鈴薯品種改良試驗示范。特別是2012年,余文藝在霞若鄉實施青稞綠色高效連片示范15片共1500畝,帶動輻射面積2092畝,帶動貧困戶1437戶,種植品種為云青2號,經測產驗收,平均畝產280公斤,比當地常規品種增產40公斤;另外,余文藝積極推廣冬作馬鈴薯及無公害蔬菜作物,完成栽培冬作馬鈴薯核心區面積500畝,輻射帶動3189畝,帶動貧困戶976戶,平均單產2878公斤,既改善了農民生活又解決了冬季山區農民吃菜全靠外地運輸的問題。 余文藝心里始終裝著農民,他把田間地頭作為農業科技培訓的露天課堂。自2012年以來,共進行各類技術培訓8137人次,為霞若鄉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此外,余文藝還認真組織完成了縣級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鄉級任務,總計指導全鄉80戶科技示范主體,入戶率達100%。 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在余文藝和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同事的努力下,2012年,霞若鄉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000畝,產量225噸,實現產值1200萬,2019年末,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1065畝,產量2700噸,實現產值3585.8萬。人均收入從最初的1458元提高到現在的4357元,為霞若鄉脫貧摘帽作出了積極貢獻。 十多年默默的付出和堅守,余文藝得到了農民群眾的交口稱贊,同時也得到了同事和領導的肯定,他先后獲得州、縣先進工作者、優秀職工、典型指導員等榮譽稱號,并分別獲得2014年度、2015年度、2017年度的云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獎三等獎、二等獎和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