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網記者 趙崗 “以前撿到松茸都賣不出去,沒有路,巴拉村出山都要好幾天,松茸都爛了。而且收成全靠雨水,一年辛苦到頭只有一兩千元。現在我們村民大多在景區打工,一年收入就有五六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6月12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景區員工格桑次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了解到,巴拉格宗景區以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為重點,發揮緊靠巴拉古村落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采取了“旅游+文化+扶貧”的發展模式,使深山中的巴拉村迎來脫胎換骨的新生。 要致富,先修路。20年來,巴拉格宗景區開創者斯那定珠帶領公司團隊,通過發債、融資租賃、借款等方式籌措資金,先后累計籌集8.5億元,克服重重困難,在專家考察認為無法形成公路的懸崖絕壁上生生開鑿出了一條寬6.5米、長達58公里的柏油路,讓巴拉村民們圓了走出大山的夢。 該公路是巴拉村通往外界唯一的公路,也是附近沿線多個村莊生產生活必需之路,更是巴拉村及附近村莊的“脫貧致富之路”。 修好路后景區又籌錢架電,解決巴拉村的用電問題,于2008年實現了“三通”,即通電、通路、通訊息,徹底改變了巴拉村與世隔絕的情況。巴拉村實現三通后村民調整生活環境,集體遷移到海拔較低的干熱河谷地帶。 同時,斯那定珠又出資給村民修繕房屋,村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三層藏式別墅,村民的家里普遍出現各種家用電器、汽車,移動寬帶、衛星電視信號等更是覆蓋了整個區域。 “景區的建立,就是為了幫助當地和周邊群眾共同走上富裕之路, 毗鄰的農村300余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及扶貧問題全部由景區解決。”斯那定珠說,通過為村民們提供景區駕駛員、講解員、協警、餐廳服務員、保潔員和歌舞演員等基本就業崗位,使員工的人均月工資收入達到了近5000元,遠遠高出迪慶州目前最低工資標準。 除此之外,發展生態旅游業直接帶動景區周邊500多名村民受益,通過到旅游景區就業、承包零星建筑工程及大型工程項目打工、為景區和游客提供其他旅游服務、發展種、養殖業向景區供應生態食材等方式,村民收入大大增加。 斯那定珠介紹,景區租賃村民閑置的土地發展生態農業,平均每年給每戶租金1萬元。同時租賃村民的百年老屋恢復原貌,供游客參觀體驗藏文化,每年向每戶支付租金7000元至8000元不等;積極扶持并鼓勵村民興辦養雞場、養豬場等,在為景區游客提供綠色生態食材的同時,也滿足了景區員工的生活需求,該舉措每年又為每戶村民增收了5萬元左右的經濟收入。 不僅如此,在景區建設任務重、資金壓力大的情況下,仍以反哺的形式,每年給予巴拉村村民70萬元的反哺資金。通過多方努力,使景區周邊鄉鎮實現有效增收,使村民從戶均年收入千元水平飛躍至近十萬元,走上了致富增收的快車道。 截至目前,巴拉村村民直接從景區受益的金額高達三千多萬元,不僅如此,巴拉村家家戶戶使用的WIFI、IPTV、電話座機均是景區幫助辦理的,每年產生的費用也均由景區為村民支付。 除此之外,為使村民盡早脫貧致富,景區負責人斯那定珠個人曾向省民委為巴拉村村民爭取到了200萬元的扶貧資金,并在“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出臺后,于第一時間為巴拉村村民爭取了100萬惠民補貼。 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切實的提高,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生活水平、生活環境、生活條件實現了跨越式改善。周邊村民也在景區帶領下,相互共融發展的美好格局正在打開,和諧、穩定、健康發展的理念有效形成,群眾幸福生活的改變已經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