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燕 90后的洪萬寶,是維西縣中路鄉(xiāng)佳禾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他進村入戶,了解村情貧情,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結下了友誼。 用真心 結交農村朋友 佳禾村高的咱村民小組的蜂利國今年25歲,是洪萬寶在佳禾村結交的第一個朋友。洪萬寶第一次到蜂利國的家走訪,了解到蜂利國的家人因疾病相繼離世,他身患殘疾,不愿意與人交流,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洪萬寶許下承諾,要幫助蜂利國改變生活狀態(tài)。此后,洪萬寶多次與蜂利國交談,講政策、談變化,逐漸打開了蜂利國的心結,還邀約他一起參加集體活動。慢慢地,蜂利國臉上的笑容多了,性格也開朗了。如今,蜂利國被聘為村里的保潔員,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在村里的扶持下,蜂利國努力發(fā)展生產,養(yǎng)雞、養(yǎng)豬,增加收入。 “以前,我很自卑,不愿意與人交流。自從認識了洪書記,我學會了很多,也改變了很多?!狈淅麌f。 主動學 扎實做好脫貧工作 洪萬寶工作時間不長,沒有豐富的基層經驗。自擔任第一書記后,他認真學習各項扶貧政策,研究村情貧情,不懂就問,不會就學。性格開朗的他很快就融入了佳禾村這個大集體,積極參加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工作,指導村民發(fā)展產業(yè),還積極對接維西縣移動公司,組織公司員工與貧困戶同吃同住同勞動。他積極組織進村入戶宣傳,開展文藝演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用文化力量激發(fā)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推動鄉(xiāng)村文明建設。 駐村以來最大的體會是什么?洪萬寶說:“脫貧攻堅四個字,看著簡單,其分量一點也不輕。到扶貧一線,我牢牢把握‘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記得住的方式,把扶貧政策用農家話表達,讓群眾對扶貧政策看得見、記得住、看得懂、說得出,也用得上。” 辦實事 關愛弱勢群體 在走村入戶過程中,洪萬寶了解到佳禾村有殘疾人115戶120人,特困供養(yǎng)戶11戶11人。要提高群眾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滿意度,就必須加大對弱勢群體的幫扶,干好這件事成為洪萬寶最為揪心的事。 在一次入戶走訪中,洪萬寶遇到了正在幫助特困供養(yǎng)戶打掃衛(wèi)生的佳禾村巾幗志愿服務隊。他想,如果能增加巾幗志愿服務隊力量,重點幫扶弱勢群體,人力不夠的問題就解決了。于是,他抓住進村入戶的機會,動員婦女群眾加入巾幗志愿服務隊,幫助村里的弱勢群體,同時為精準脫貧、四美創(chuàng)建貢獻力量。如今,佳禾村巾幗志愿服務隊從當初只有3個人的隊伍發(fā)展到現(xiàn)在33個人的隊伍,她們一次次走進孤寡老人家送溫暖、辦實事,一點一滴改變了村容村貌,推動了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從沒有基層工作經驗到扶貧一線開展脫貧攻堅工作,洪萬寶經歷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爬上屋頂、第一次開裝載機……他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盡心盡力完成好每一項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和使命。洪萬寶說,駐村一年多,沒有干出讓人記住一輩子的大事情,但記住了駐村經歷的每一件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