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國強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那里有皚皚的雪山、靜謐的湖水、鮮紅的莨菪花,是世人向往的香格里拉。迪慶州雖然自然風光綺麗、旅游資源豐富,但因為交通閉塞、地形復雜、氣候特殊等原因,屬于我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的“硬骨頭”。6月下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到迪慶州各縣(市)采訪,發現當地各級黨委政府、企業、貧困戶“全員上陣”,處處洋溢著一股奮發向上的精氣神,“大美高原”上的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美。 葡萄牦牛連接產業脫貧路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培育產業是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沿著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在迪慶州德欽縣升平鎮阿東村學龍村民小組,記者來到了依靠葡萄產業脫貧的格茸取追家。“過去收入單一,只能依靠干重體力活供孩子讀書。后來我家開始種葡萄,還申請了5萬元貼息貸款養豬,再加上其他收入,每年純收入有7萬元到8萬元。”格茸取追說,“今年我家還流轉了1.2畝葡萄地給酒莊,出租費收入2600元,務工收入3600元,在酒莊工作收入600元,再加上我們家還自己種植了1.1畝葡萄,出售葡萄收入3400元,這些加起來,光是種植葡萄一年就可獲得10200元的收入。” 德欽縣雖然有種植葡萄的歷史,但實現規模化科學種植是在探索中逐步實現的。2001年,在云嶺鄉布村和燕門鄉茨中村試種120畝葡萄取得成功后,德欽縣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農業生產經營模式發展葡萄產業。目前,德欽縣種植的葡萄以赤霞珠品種為主,還有霞多麗、美樂、西拉、煙73等16個品種,種植葡萄面積達13840畝,產量達5925噸,產值3830萬元,戶均收入達1.38萬元。 據升平鎮阿東村黨總支書記李春生介紹,葡萄產業給村民帶來了“甜日子”。2018年,阿東村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1871.58元,2019年達到14144.12元。截至目前,全村穩定脫貧80戶348人,貧困發生率“歸零”。 迪慶州州長齊建新表示,迪慶州結合當地實際,正著力發展葡萄、中藥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七大優勢特色產業,扶持發展帶貧專業合作社208個,發展扶貧車間49個。通過積極發展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7523戶58467人,占有產業發展條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99.93%,實現了“一縣一業、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培育。 “全域無垃圾”成了品牌 從香格里拉市區出發,沿著214國道前行,記者來到了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幸福村巴拉村民小組。53歲的扎史次仁告訴記者,自巴拉格宗景區成立以來,依靠生態旅游,他們家脫貧致富了。 “我現在年收入10萬元左右,包括景區給當地農戶的生態保護補償金、打掃公路的收入、土地流轉的租金、給景區游客當向導的收入等。”說到生態旅游給自己生活帶來的變化,扎史次仁咧嘴笑著說,他們家一共7口人,年收入能達到20多萬元,在當地實現了穩步脫貧。 云南文產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斯那定珠表示,當前巴拉格宗景區已經發展成了綜合體景區,不同檔次的酒店群、餐廳以及藏民族文化演藝中心、峽谷觀光棧道、高端宴會廳等附屬設施也應運而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村民戶均年收入從千元飛躍至近10萬元。 在維西縣塔城鎮啟別村加母殼村民小組,旅游致富帶頭人和新海告訴記者,退伍后的他在旅游行業摸爬滾打十幾年,2018年1月份成立了維西縣歸鄉鄉村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了發展旅游,他搭上了所有積蓄和家底。“我的目標就是依托塔城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資源發展旅游,帶動更多群眾過上好日子。”和新海說。 同時,塔城鎮黨委政府也啟動了維西縣塔城鎮臘普茸鄉村旅游服務中心第一期工程,完成了集藏族、納西族等民族文化于一體的民俗體驗中心建設任務。隨著塔城鎮鄉村旅游發展熱度的不斷提升,到塔城鎮旅游的人數逐年增多,2019年達13.8萬人次,旅游收入達1200多萬元,本土的旅游企業和旅游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 大山深處通電通路通信號 對于生活在迪慶州香格里拉市尼西鄉幸福村巴拉村民小組的人來說,大山曾讓這里“與世隔絕”。很多人沒走出過大山,沒見過汽車和電燈……沒有路,何談脫貧。 如今,巴拉村不僅家家建起了藏式新居,而且現代家電也都進入家中,生活發生了質的飛躍。 這個變化是從2008年開始的。云南文產香格里拉市巴拉格宗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修建了巴拉格宗景區公路,長達60公里的公路修通后,巴拉村終于實現了“三通”:通電、通路、通信號。 同時,地方政府、企業家、老百姓齊心協力脫貧致富。2018年,迪慶州啟動實施了深度貧困縣50戶以上不搬遷自然村通硬化路工程,推進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354公里建設,實現建制村100%通客車、通油路。據香格里拉市市長陳群介紹,香格里拉市已累計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26.3億元,實施了1608.69公里農村公路暢通工程,于2019年完成了全國“四好農村公路”示范縣創建工作。 路通了,外面世界里的精彩也隨之而來。現在,走進巴拉村村民家中,面包車、冰柜、烤箱、洗衣機、電視機、電腦、手機等已經是很多家庭的“標配”。便捷交通帶來的春風已經吹進了大山深處,溫暖了千家萬戶的心。 (作者系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