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進”澆開民族團結之花 同心唱響新時代奮進之歌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0-09-01 09:39:08

    天上的星星千萬顆,迪慶民族團結之花猶如灑落高原的星星散發出耀眼星光。

    2019年5月23日,迪慶州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迪慶州深入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九進”活動實施方案》,“九進”即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鄉鎮、進學校、進醫院、進軍營、進寺觀教堂、進旅游景區。通過開展“九進”活動,努力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州級命名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機關”“示范學校”“示范鄉鎮”“示范醫院”“示范軍營”“示范寺觀教堂”“示范旅游景區”等,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上發揮引領作用,形成以點串線、以線連片、以片帶面的示范創建格局,到2020年實現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全覆蓋、常態化。

    “九進”活動開展以來,全州各地各部門各行業各民族攜手創建美好家園,筑牢和升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了各族群眾感黨恩、心向黨、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唱響了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一曲曲頌歌。

    在社區,各民族手挽手和諧奮進;在校園,各民族學生徜徉在書海中;在醫院,不同民族間的醫患大愛演繹著動人的團結旋律……             

    進機關——陽光執法守護公平正義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迪慶州中級人民法院積極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依法行使審判權,陽光執法服務群眾,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推進了法院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宣傳深入群眾,筑牢思想基礎。2019年3月7日,迪慶中院的女法官們冒著大雪,來到香格里拉市建塘鎮諾西村與婦女同胞一起歡度“三八”婦女節,并宣講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相關政策、農村常用法律知識,發放了掃黑除惡法律宣傳手冊。2019年5月28日,迪慶中院法官深入建塘鎮、尼西鄉居民家中宣講法律法規、民族政策,將法律培訓的課堂延伸至民族地區居民家中。這是迪慶中院“加強學習教育 ,筑牢思想基礎”的舉措之一。

    迪慶中院采取三項措施加強學習教育 ,筑牢思想基礎。一是進一步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開展“堅守紅色法魂·筑牢雪域天平”專項活動,通過政治輪訓、輔導宣講、領導干部帶頭講黨課等載體,大力宣傳民族政策法規及相關會議精神、上級領導講話等。二是以“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以“共居、共建、共樂”為主要內容,開設反映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專題宣傳欄。三是結合送法進村寨、送法進學校、送法進寺院等活動,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2019年共發放相關材料400余份,接受教育人員1000余人次。

    保障群眾權益,促進民族團結。2020年7月16日,全國人大代表、迪慶中院書記員李金蓮利用網上立案自助服務終端機幫助本地藏族群眾進行立案,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2014年春節前夕,四川峨眉山商人與某寺僧人因香火承包經營合同產生糾紛。為防止案情惡化,迪慶中院民一庭及時承辦該案件,庭長潘敏聲督促委托認證機構對香火價格進行認證,連夜趕赴昆明取回認證報告,然后開庭審理,做好調解,促使當事雙方達成協議,化解了涉案當事人的矛盾糾紛,促進了地方和諧穩定。

    迪慶中院樹牢大局意識,立足審判執行工作職責,將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納入人民法院五年工作規劃并以工作報告的形式提請人大審議通過。在工作中,立足邊疆民族地區實踐,不斷優化兩個“一站式”訴訟服務平臺,以滿足群眾司法需求為導向,不斷創新民事訴訟審判方式,積極開設巡回法庭,就地化解糾紛、減少群眾訴累。

    在決戰脫貧攻堅戰中促進民族團結。迪慶中院以精準扶貧工作為載體,嚴格落實精準扶貧的各項要求,大力宣傳民族團結政策及法律法規,讓好政策在少數民族群眾中得以充分落實。同時,采用“一對一”“多對一”的方式,院機關與掛鉤村黨總支結對共建。重點加大對掛鉤村黨員群眾疫情防控、生態環境整治、“以購代扶”的幫扶力度,激發了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楊洪程 )            

    進企業——蠟燭點燈一條心

    2019年4月10日,維西縣偉宏農特產品開發公司 “脫貧增收獎”頒獎儀式在康普鄉齊樂村花烈村民小組舉行。該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里子瑪獲得一等獎。

    為激發建檔立卡戶發展中藥材的積極性,偉宏公司設“脫貧獎”,其中一等獎3000元、二等獎2000元、三等獎1000元。

    花烈村民小組建檔立卡戶雀保軍加入合作社,與偉宏公司簽訂種植合同,2019年,種植了7畝木香、5畝桔梗,摘掉了貧困帽。他說:“明年我家爭取拿到一等獎。”

    偉宏公司經理、黨支部書記李衛紅說:“康普鄉是一個以傈僳族為主、多民族組成的深度貧困鄉,我們公司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公司,一個人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各民族兄弟要蠟燭點燈一條心,摘窮帽,奔小康。”

    康普鄉是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貧困人口比重大、貧困程度最深的鄉鎮之一。近年來,偉宏公司依靠“五個一”機制、“四種扶貧模式”把民族兄弟的利益緊緊拴在一起,帶動貧困戶尤其是直過民族傈僳族走出了一條拔窮根、斷窮路、有奔頭的脫貧攻堅之路。

    “五個一”機制即創建一個基地、振興一個產業、對接一個合作組織、打造一個優勢品牌、致富一方農民。“四個一扶貧模式”即資金入股分紅+獎補模式、土地流轉+基地務工的收益模式、訂單發展+保底價收購的扶貧模式、就業+產業扶持帶動模式。

    新的精準扶貧機制激發了少數民族尤其是直過民族傈僳族群眾脫貧攻堅的激情。像雀保軍家一樣,花烈村民小組41戶貧困戶實現從種苞谷到種植中藥材、從一家一戶小生產到加入合作社、從貧窮落后到脫貧摘帽的轉變。今年,偉宏公司以“村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種植當歸、木香、桔梗3081.2畝,覆蓋康普鄉966戶農戶。

    為激勵合作社帶領農戶發展中藥材種植,偉宏公司與合作社、村“兩委”簽訂三方協議,從中藥材推廣種植面積中,每畝計提100元,作為合作社管理費用,并從收購中藥材中按照每公斤0.2元的標準計提村集體獎勵資金,返給康普鄉各村,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今年7月1日,偉宏公司黨支部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活動,支部書記李衛紅舉著鮮艷的黨旗,帶領公司黨員來到康普村江邊村民小組傈僳族特困農民李志明家中捐助10000元現金。李志明緊緊握住李衛紅的手泣不成聲。李志明家有兩個孩子,都患了腦癱,一家人被病魔折磨得貧困潦倒。這些年來,李志明家一直得到偉宏公司黨支部的幫助。

    “穿上一雙白色膠鞋”曾經是李衛紅少年時的夢想。因貧困,初中畢業的李衛紅輟學了。2012年,李衛紅創辦了維西縣衛紅中藥材農產品種植加工專業合作社。并逐步發展成為云南省林業龍頭企業、省科技型中小級企業、迪慶州民族團結示范企業。李衛紅榮獲“迪慶州勞動模范”、維西縣“雙帶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楊洪程)                        

    進社區——打造和美白鶴山

    維西縣保和鎮白鶴山上,維西革命老區紀念碑高聳入云,記載著維西縣光榮的革命歷史。邁進新時代,白鶴山社區“兩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抓實“一個保障四個基礎”,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

    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創建進程中,白鶴山社區漢族、藏族、傈僳族等各民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探索“一個保障四個基礎”的創建思路,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宗教有序的大好局面。

    抓實“一個保障”。即加強黨對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建設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為實現創建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共產黨員浦汝賢是白鶴山社區二道河居民小組長。他帶領小組成員排查流動人口、出租房,掌握小組人員動態,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并適時進行消毒。在他的帶領下,研究制定村規民約并抓好落實;成立治安巡邏聯防隊,敏感節點和節假日在轄區內巡邏;組織二道河民族舞蹈隊排練節目,豐富了居民文化生活。

    夯實“四個基礎”。開展民族團結教育,夯實共同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秦桂堯是一名退休教師,是白鶴山社區黨總支委員、桿香村下組成員。她的家庭是一個由漢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組成的和諧家庭,又是一個促進各民族大團結的“五好”家庭、示范家庭。秦桂堯說:“是共同的理想信念把我們這個多民族組成的家庭團結在一起。”

    在白鶴山社區,像秦桂堯這樣的家庭比比皆是。近年來,白鶴山社區“兩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規,積極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法規宣傳教育活動,讓各民族平等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相互離不開”的思想深入人心,全面提升了廣大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樹立了文明新風尚。

    弘揚民族文化,夯實促進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基礎。趙鳳啟是白鶴山社區委員、桿香村下組村民小組長,是白鶴山社區“民族團結示范戶”。2014年,趙鳳啟加入保和鎮老年夕陽紅劇團,什么事情都做朝前,竭力服務老人,為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工作奉獻力量。

    白鶴山社區充分發揮夕陽紅劇團等民族民間團隊的作用,廣泛開展文藝演出、民族健身操、廣場舞等活動,傳承大詞戲、阿尺木刮、藏族古典熱巴等民族民間文化,加強了各族群眾之間的溝通和聯系,增進了各民族群眾間的文化認同,促進了各民族大團結。

    助力脫貧攻堅,夯實城鄉融合發展基礎。白鶴社區黨總支與羅馬村、永春村黨總支建立聯建制度,組建“紅旗流動黨校”和“紅旗宣講隊”,開展“自強誠信感恩”宣講活動,利用社區優勢資源,服務城鄉融合發展。

    白鶴山社區黨總支向羅馬村捐贈了理發工具,請理發師教會村民小組長和婦女代表使用理發工具,確保村里因病因殘無能力進城理發的人每月理一次發,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零距離服務各族群眾,夯實維護民族地區穩定基礎。白鶴山社區以發展社區經濟、服務社區居民、維護社區穩定、提升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為重點,構建了一支政治堅定、思想統一、團結上進、維護穩定、帶頭致富、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居民小組工作隊,及時了解社區各民族群眾的思想動態、利益訴求,做好社區管理各項工作,維護了社區穩定。                    (楊洪程)

    進鄉鎮——文化相通心相連

    奔子欄,藏語意為“公主起舞的樂園”,這里民族文化、生態文化以及宗教文化豐富多彩,境內有東竹林、塔巴林、玉仙等寺院,藏族鍋莊舞、服飾、藏香、木制品享譽迪慶。同時,奔子欄是反分裂、反滲透的前沿陣地,搞好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事關全鎮各項事業健康發展和長治久安。

    近年來,德欽縣奔子欄鎮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按照“核心是發展,重點是穩定,關鍵是創新”的民族工作要求,把協調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發展民族經濟作為重要任務來抓,不斷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

    同心共繪同心圓。奔子欄各族群眾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準扶貧感黨恩、民族團結等內容寫進奔子欄鍋莊,在吟唱和舞蹈中奏響“各民族一家親”主旋律。

    每年寒假、暑假,“云上鄉愁書院”邀請民間藝人開展鍋莊傳習教學,免費向少年兒童教授藏族歌曲和鍋莊舞蹈,在豐富青少年寒暑假生活的同時,傳承了藏族傳統鍋莊文化。

    奔子欄鎮通過舉辦“民族團結一家親”百村文藝匯演、物資文化交流會、“中國藏族鍋莊舞文化之鄉”奔子欄鎮首屆鍋莊文化藝術節等活動,有力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和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同心共譜發展曲。一江連接兩省情,小康路上手牽手。在每月15日至16日舉行的物資文化交流會上,僅一江之隔的四川省甘孜州得榮縣瓦卡鎮的村民也來奔子欄擺攤參與物資交流會。毗鄰兩鎮還舉辦籃球友誼賽、鍋莊交流等文體活動,實現了跨省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團結進步。

      奔子欄鎮被譽為“木碗之鄉”,木藝傳承人魯茸益西一直堅持用傳統工藝制作木碗、糌粑盒等,并建起工廠。益西在自主創業的同時還熱衷社會公益事業,所招收的學徒50%以上是輕度殘疾人,帶動了當地殘疾人就業。益西家的藏房成為藏族民居博物館,陳列展示有迪慶最大的糌粑盒、茶馬古道收藏品和木碗等木制品。

      近年來,奔子欄鎮始終抓牢發展、穩定、民生三件大事,用發展的辦法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成了一批事關長遠發展的交通、水利基礎設施,精心培育壯大葡萄、核桃、油橄欖、中藥材、民族手工藝、鄉村旅游開發等特色優勢產業,有效緩解了制約發展的“瓶頸”,拓寬了各民族脫貧致富增收渠道。

      該鎮堅持把實施民生工程作為推進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實現共同繁榮發展的核心內容,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特別是在2013年“8·28”“8·31”地震和2018年“11·03”金沙江上游堰塞湖泄洪等災害面前,全鎮各族群眾在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團結一心,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美德,積極參與恢復重建,最大程度解決群眾的衣食住行和就醫就學難題,使他們進一步增強了重建家園的信心。                            (楊洪程

    進學校——筑牢學生民族團結的根基

    “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我們擁有多元的民族文化,但有著共同的信仰;我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但我們同屬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 ”每天,迪慶州民族中學高三年級的教室里響起學生朗朗誦讀聲,這是學校長期堅持開展的民族團結進步勵志教育。

    迪慶州民族中學成立于1981年,2007年1月被云南省教育廳評定為一級完全中學,是迪慶州各民族學子成長的搖籃,更是迪慶實施“人才強州”戰略的一塊重要基石。

    加強民族團結教育,建設和諧校園。按照“面向邊遠地區、面向農村、面向少數民族”的招生原則,主要招收全州邊遠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農村戶籍學生占招生總數的80%以上,少數民族學生占招生總數的90%以上。學校積極接納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子女就讀,搭建平臺積極促進漢族與少數民族學生和家長的交流交往。

    截至2020年7月,學校設有52個教學班,學生總人數3013人。學生來自全州29個鄉(鎮)188個村(居)民委員會,含漢、藏、傈僳、納西、彝、白、普米等民族。

    學校成立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領導小組,組長由校長擔任,全面領導學校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并形成黨支部負責、班主任組織實施、班級學生參與的工作格局。每個黨小組聯系一個班級,負責班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工作。要求各支部發揮“一個支部,一個堡壘,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作用,將每個班級民族團結活動小組工作做到細致入微。開設主題班會課,每周班主任組織上一次主題班會課,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資料做成課件,采取講理論、看視頻、聽歌曲、參加演講、案例分析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將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落到實處,筑牢學生民族團結進步的根基。

    校園里,各民族教職工和學生建立了和諧的民族關系,大家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共同進步,成為迪慶高原各民族大團結的一個典范。至2019年已有36屆10000多名學生在學校里學業有成放飛理想,走向清華、北大、復旦、浙大、廈大、云大等高校,成長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類人才。

     傳承民族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學校充分利用重大節日、節慶節點組織開展各種文化活動,包括文藝表演、傳唱民族歌曲、講述民族民間故事、演講比賽等,營造了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陶冶了學生情操,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

     為傳承好民族文化,學校成立了民族手工藝、民族餐飲、民族歌舞、民族語言等活動小組,聘請專家進校園講授。聘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藏族手工藝師、唐卡繪畫師等進入校園培訓學生,讓學生學習藏文、納西東巴文、民族刺繡等,實現了從熱愛自身民族文化到關心其他民族文化、理解包容不同民族文化。

     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舉辦傳承傳統文化系列活動,如祭孔、硬筆書法比賽、話劇表演等,讓學生充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同時,舉辦英語歌曲大賽、紅歌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有力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

     勵志教育,引導學生胸懷遠大。走進迪慶州民族中學,鐫刻著“學博明理,德厚流光,璞誠志篤,鼎興澤遠”十六字校訓的石碑格外醒目,教學樓大廳的墻上,張貼了歷屆高考優秀學生的照片、個人座右銘、寄語,學校建設了文化走廊,摘抄、張貼勵志名人名言,讓學生生活在一個處處散發著正能量的環境中,用國學傳統文化、成功人士的感悟激勵他們刻苦學習、積極上進。

    通過多年不懈努力,該校民族團結進步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云南省民族團結先進集體”“省級文明單位”等榮譽。                              (李曉翠)

    進醫院——守護高原群眾的健康

    在云南迪慶高原上,迪慶州藏醫院猶如一朵雪蓮花,在艱苦的環境里生根、發芽、綻放出無限的美麗。30多年來,一輩輩各族醫護工作者像一顆顆石榴籽緊緊地抱在一起,用大山的胸懷和高原的情感擔當,成為高原各族群眾健康守護者,共同推進醫院發展,綻放團結花、結出發展果。

    團結和諧 推進醫院發展

    向·初稱江楚是迪慶有名的活佛和藏醫專家,他5歲出家修行,8歲開始學藏醫。經過刻苦學習和長期實踐,他總結出了一套獨特完整且行之有效的藏醫辨證論治、制藥用藥規范及愈后規范等理論和經驗。先后出版了《藏醫精要》《迪慶藏藥》兩本專著,并成功研制生產了七十味珍珠丸、二十五味珍珠丸等56種名貴藏藥,對迪慶州藏醫藥事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為傳承弘揚云南藏醫學,方便迪慶及周邊地區百姓看病,在向·初稱江楚等積極建議下,迪慶州藏醫院應運而生。

    1987年州藏醫院剛成立時,醫護人員不足,醫療活動單一,除了藏醫外治科和內科,其他科室設置很少,醫院設備也不全。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經過30多年的探索發展,醫院建成了集醫療、教學、藏藥制劑、科研為一體的民族醫院。2014年,經過積極創建申報和評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迪慶州藏醫院“二級甲等民族醫院”稱號。

    團結奮進 提高醫療技能

    小中甸和平村村民格茸木長期在高山牧場放牧,患上了嚴重的風濕病。入院經過藥浴、針灸、內服藏藥等治療后,她變形的關節逐步恢復。

    目前醫院有一批由各民族專家組成的骨干隊伍,醫院專家團隊術業有專攻,在遇到疑難雜癥、危重病例時大家發揮所長,共同提高醫術,團結一心為病人做好服務。

    民族團結 促進就醫環境和諧

    “拉姆,明天我們要給四川巴塘的一名病人做手術,你幫我們到手術室翻譯一下。”在州藏醫院,有一支民族語言志愿服務隊,他們分散在臨床各個科室,成為民族語言溝通的一座橋梁,時時處處為各族群眾服務。

     長期以來,不同民族的領導、干部、職工繼承和發揚了共同進步、互相幫助、全心全意維護團結、維護民族大家庭和睦的優良傳統。大家遇到困難相互幫助、遇到問題共同解決,有效促進了醫患關系、醫護關系和諧。

     為方便少數民族患者就醫,醫院在大廳安排了少數民族護士導診,既能為廣大患者提供咨詢,還可以為需要幫助的少數民族患者進行各民族語言的溝通,保證了各族患者在醫院溝通無障礙。

     醫療下鄉 服務各族群眾

     2018年,醫院成立“醫療紅旗服務隊”,有32名隊員。服務隊每年開展10多次義診服務,積極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送醫、送藥、送愛心義診活動,并為基層衛生員醫護人員傳授治療知識。

     隨著社會發展,“醫療紅旗服務隊”還利用“互聯網+醫療健康”平臺,通過“醫+醫APP”實現資源下沉、雙向轉診、分級診療,有力推進醫共體建設工作。各村衛生室醫務人員可以通過手機向藏醫院醫生提問咨詢。

    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是少數民族地區和諧發展的前提,作為服務群眾的窗口部門,迪慶州藏醫院始終致力于服務群眾、維護團結穩定,不斷提高服務各族群眾的能力和水平,在迪慶民族團結進步的道路上做一個基石。                              (程志開)  

    進軍營——“橄欖綠”是最美的風景

    武警云南總隊迪慶支隊駐守迪慶以來,全體官兵視人民為父母,把駐地當故鄉,聽黨指揮,勇擔責任,播撒愛民惠民的紅色種子,續寫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用實際行動踐行“愛邊疆、愛民族”的錚錚誓言,“橄欖綠”成為滇西北高原上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的最美風景線。先后被國務院表彰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被云南省表彰和授予“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 “云嶺楷模”“擁政愛民模范單位”等榮譽稱號。

    “警寺共建” 真情服務僧眾

    2014年4月20日,武警總部主要領導收到松贊林寺丹春用藏漢雙語寫的感恩信。他代表松贊林寺927名僧侶對武警迪慶支隊安排官兵長期到寺院開展宣講活動表示感謝,表示武警部隊的官兵對僧侶們的幫助就像依拉草原上的牛羊一樣多,對僧侶們關懷就像雪域高原的太陽一樣溫暖……字里行間抒發了對黨、對武警官兵的感激之情、感謝之意。

    2014年以來,支隊先后投入資金幫助松贊林寺援建衛生室,并常態組織醫療隊到寺院開展義診活動,為全寺僧侶建立健康檔案,方便了周邊群眾及游客就醫。出資幫助寺院修繕僧侶活動中心、軍寺共建陳列室,在寺院重要活動時幫助維護秩序,派炊事班幫助做飯,幫助清理拉姆央措湖水草及垃圾,為寺院僧侶及周邊群眾排憂解難。

    3月,正是迪慶最冷的季節,官兵們不懼嚴寒,不顧水中淤泥發出的臭味,進入湖中清理垃圾,手和臉凍得通紅。僧侶們看在眼里,自發為官兵送來熱水和毛巾,并把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酥油茶端到官兵面前。前來游覽的國內外游客看到此情此景,連連贊嘆:“真想不到當地官兵和僧人關系這么融洽,不容易、了不起。”橄欖綠與僧袍紅的和諧畫面通過相機和手機傳向了世界各地。

    危難時刻 “橄欖綠”是最暖的色彩

    他們是抗震戰場上的突擊隊,

    他們是抗洪一線的鐵軍,

    他們是火災一線的“敢死隊”。

    2013年“8·28”“8·31”地震發生后,武警迪慶支隊官兵連續奮戰10個晝夜,營救被困群眾27人、轉移受災群眾1000余人,搭建帳篷5800平方米,排除各類險情50處,義務巡診1800人次,為災區群眾捐款6萬余元。

    2018年11月3日,金沙江上游堰塞湖泄洪洪峰過境迪慶時,武警迪慶支隊抽調干部和士官組成黨員突擊隊,站在了搶險救災第一線。“看到他們,我們的心一下子就踏實了。”香格里拉市上江鄉士旺村馬場二組村民孫占有說。

    洪水退去后,官兵立即分赴災情嚴重村組,清理死亡牲畜、清除房屋淤泥、轉移被洪水浸泡的糧食……力所能及幫助群眾恢復生產生活。抗洪期間,武警迪慶支隊官兵連續作戰16天,轉移群眾1377戶4386人,轉移物資16000件(20余噸),轉運牲畜300余頭,搭建帳篷500余頂,清理淤泥70余噸,挽回經濟損失300余萬元,在他們的幫助下受災群眾恢復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

    2014年1月14日凌晨,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武警迪慶支隊派出350余名救援官兵趕到火災現場。為防止火情蔓延,在零下20多度的寒夜里,官兵們高喊口號,頂著嗆鼻的濃煙一次次沖向火海,建立防火隔離帶、搶運周邊商鋪貴重物資,最大限度減少群眾損失。頭發被烤焦,皮膚被刺破,可沒有一個人退縮。

    在多場森林火災撲救現場,武警迪慶支隊官兵都未缺席,甚至有人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軍民魚水情 道不完訴不盡

    “奶奶,您吃這個,這個是八寶餡的,要好吃一點。”戰士劉曉龍邊說邊把剝好的粽子送到了奶奶嘴邊。

    今年端午節前夕,武警迪慶支隊官兵延續往年的習慣,帶著節日的祝福早早來到敬老院,看望慰問老人們,并幫助打掃廚房院子和蒸粽子。

    今年兒童節前夕,武警迪慶支隊官兵帶著禮物來到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納赤塘小學開展“大手牽小手,兵情暖童心”活動。為孩子們送上書包、練習冊、畫本、籃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文體用品,同時結合疫情防控需要還帶來了消毒液和口罩等防疫物資。

    支隊堅持把“幫助一名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作為助學理念,積極籌措資金300多萬元援建希望小學,開展愛心助學等活動,幫助孩子們實現求學夢。

    支隊在助力扶貧方面也不含糊,5年來共協調上級投入資金1100余萬元,幫助129戶424人實現了脫貧目標,人均收入從不足2000元增加到8275元,貧困發生率從62.5%到實現全部脫貧。

    農忙季節,武警官兵到香格里拉城區周邊,幫助村民挖洋芋、割青稞、收牧草;香格里拉市鑫淼鄉村旅游文化綜合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香格里拉市芳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還免費為官兵們送來了新鮮蔬菜,軍民魚水情誼深的感人故事在迪慶高原上講不完、道不盡。               (程志開

    進寺觀教堂——愛國愛教促和諧

    長期以來,噶丹·松贊林寺全體僧眾繼承和發揚紅色傳統,積極開展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各種主題教育活動,不斷增強“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五個維護”的自覺性,成為迪慶宗教領域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示范楷模。

    加強教育引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年來,松贊林寺僧眾及迪慶各族人民日益感受到黨的無微不至的關懷,擁黨愛國、民族團結信念更為堅定。松贊林寺民主管理委員會以“千促”活動為契機,組織僧眾認真學習黨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積極響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倡導全寺僧侶和信教群眾將傳統的活體放生習俗轉變為義務植樹等文明禮佛活動。組織僧人在每日早課誦“東吉安達”經,祈禱國泰民安、中華民族一家親。積極響應州委“出寺院、入故里、促和諧”的號召,寺院高僧大德為僧侶及信教群眾普法講經,為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發揮了良好的助推作用。組織活佛、高僧大德、寺院民管會成員、寺院僧眾積極參加各項培訓學習活動,到紅軍長征博物館、茶馬古道博物館參觀學習,進一步增強愛國愛教、持戒守法的意識,不斷提高明辨是非、抵御滲透的能力,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思想,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在寺院民管會、活佛、高僧大德的率先垂范下,全體教職人員自覺抵制境外分裂勢力的滲透,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為迪慶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宗教有序、民族團結、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貢獻,是寺院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走中國化道路的具體實踐。

    擔當社會責任 促進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噶丹·松贊林寺全體僧眾除積極參加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外,還積極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實踐中。共計向地震、火災、水災等受災地區捐款捐物價值87萬余元。今年,寺院民管會代表松贊林寺全體僧眾捐款100萬元助力抗擊新冠疫情;寺院僧眾自發捐款15萬余元,助力迪慶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寺院還長期在迪慶州特殊教育學校開展捐資助學活動。

    創建示范寺院 鞏固民族團結進步成果

    寺院以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各項標準為日常準則,積極引導全體僧眾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維護祖國統一。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正常的宗教活動,自覺參與政策法規、愛國主義等宣傳教育活動,寺院內部教職人員友好相處,努力發揮促進社會和諧、民族團結進步的積極作用。

    松贊林寺民管會發揮示范作用,帶領宗教界人士投身到愛國愛教主題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走中國化道路活動中來,引導各族信教群眾和諧相處、團結一心,共同演繹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的新篇章,共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噶丹·松贊林寺先后獲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云南省藏傳佛教和諧寺院創建活動先進寺院”“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民族團結示范寺院”等榮譽稱號。   (程志開

    進旅游景區——同心同向共譜發展曲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中,香格里拉巴拉格宗景區充分利用自身資源,推進景區和諧穩定發展。

    同唱一首歌

    景區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不斷提高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能力。在景區合理設置宣傳欄,將藏文化體驗中心——卓瑪拉康和土陶體驗館作為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載體,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在景區各顯眼位置設置民族團結宣傳欄,并把每年5月定為公司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月,通過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民族政策法規,讓“三個離不開”“三個尊重”“五個認同”思想深深扎根于各族群眾心中。整合宣傳資源,在公眾場所、人員密集區域,運用宣傳片、宣傳資料、文化墻、廣告燈箱、旅游商品、媒體推介等載體,大力宣傳民族團結進步。積極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行動,搭載“一部手機游云南”APP,集中展示各民族優秀文化元素和民族團結進步的聲音、故事、圖片、視頻等,讓游客切身感受迪慶民族文化多元特質和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成果。

    共譜發展曲

    景區在尊重各族群眾的風俗習俗和宗教信仰,依法保障景區各族職工合法權益的基礎上,通過發展生態旅游業,直接帶動景區周邊500多名村民受益;通過到景區就業、承包零星建筑工程、到施工現場務工、為景區和游客提供其他旅游服務以及發展種植、養殖業向景區供應生態食材等方式,解決了景區周邊毗鄰農村300余名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及扶貧問題,幫助鄉親們共同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景區還以反哺的形式,每年給予巴拉村村民70萬元的反哺資金。村民從戶均年收入千元水平飛躍至近十萬元,開創了旅游致富的新路子。

    景區還致力于公益事業。在今年新冠疫情發生后,景區向湖北災區捐款人民幣30萬元,并為在卡點值守的工作人員送去米、肉、蔬菜等慰問品,向香格里拉市紅十字會捐贈10000只口罩。

    同心護生態

    景區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生態綠化擺到突出位置,努力使巴拉格宗景區成為山青水秀的最佳旅游勝地。今年初,景區緊抓疫情閉園時機,選植多樣樹種,對景區道路、沿河、裸露山體進行綠化及生態恢復建設,努力提升生態環境整體質量,打造更加美麗宜居宜游的生態旅游環境。青山綠水常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人文環境正在構成。               (楊洪程)

    

責任編輯:楊云萍
99久热任我爽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公开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影院对白 |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久久精品视频一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漫画|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下载 | 国产精品爽黄69天堂a片| 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乱人伦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精品|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下载|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 另类ts人妖精品影院|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搜索| 久久精品福利视频|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87| 精品国产aⅴ无码一区二区|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9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cao在线| 国产精品福利久久| 亚洲日韩国产AV无码无码精品|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免费| 中文字幕九七精品乱码| 国产成人啪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18|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一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国产精品情侣呻吟对白视频| 亚洲精品女同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免费| 69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久久99国产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