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格里拉市金江鎮吾竹村堆滿一組,至今保留著一座百年老屋,這里曾有過一段紅色往事。近日,筆者走進堆滿一組,去追憶這段往事,追尋紅色遺跡。 這座老屋現在的主人叫和澗秋,他為我們講述了那段軍民魚水情深的紅色往事:“1936年,紅軍長征經過金江的時候,在我家的這所老房子里曾經救助過一名紅軍傷員,這個傷員叫錢友福。我家這所老房子現在已經有114年的歷史了,因為當年救助過紅軍,現在也基本上保持原狀”。 和澗秋提到的紅軍戰士錢友福,原名錢繼旺,是一名共產黨員,是湖南省常德市澧縣人,家里3兄妹中他是老大,曾是紅軍隊伍中的一名通訊兵。1935年11月,錢友福隨紅軍隊伍從湖南桑植出發,1936年4月,16歲的錢友福隨賀龍、任弼時等人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北渡金沙江進入金江境內。 現年84歲的周蓮珍老人是錢友福的遺孀,她出生于1936年8月,生日就是錢友福到達堆滿一組幾個月之后。周奶奶沒上過學,如今的她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思路清晰。據她講述,錢友福在長征途中受過槍傷,當時從金江撒蘇碧渡口過江之后,槍傷復發,戰士們用擔架一路把他抬到了堆滿一組,借住在和澗秋的曾祖父——和泰城家里養傷。錢友福在堆滿一組養好傷之后,就在當地成了家。前妻去世后,經人介紹,1953年,17歲的周奶奶與33歲的錢友福結為夫妻,婚后育有6兒2女。1958年,錢友福與湖南老家親人取得聯系。1977年,錢友福及其二兒子曾回到湖南老家,并帶回了荸薺、蓮藕、茭瓜的種子,在堆滿一組種植。 據錢友福的家人回憶,錢友福勤勞能干、樂善好施、正直正派,對公益事業很熱心。現在金江鎮吾竹街“趕集日”就是在錢友福及老一輩的倡議下,鼓勵當地群眾開集并發展起來的。錢友福對子女比較嚴厲。現年63歲的錢緒昌是錢友福的四兒子,曾擔任過18年的村組干部,他為我們講述了印象中的父親:“我父親跟隨工農紅軍來到堆滿一組之后,就在這里安家了,他對我們的要求很嚴格,也做了不少對群眾有益的事,他大公無私、正直正派的為人對我們兄妹影響很深。” 錢友福遺孀周蓮珍說:“現在的政策越來越好了,以前疼了病了醫不起,現在疼了病了有醫保。我們今天的好日子離不開以前這些人(紅軍)的付出。我們應該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子孫后代,不能忘記歷史。” 錢友福于1993年去世。如今,錢友福的一個孫子在西藏當兵已有三個年頭。紅色精神,薪火相傳。 “正因為有這一段歷史,所以我把這所老房子恢復成以前的模樣,展現金沙江邊納西族家庭的生活場景。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段歷史,傳承和發揚紅軍精神,助力鄉村振興。”和澗秋信心滿滿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