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建軍 扎史次 世紀八十年代,李學貴和同事的巡山日常。 “我把青春奉獻給了這片深愛的土地和高山,雖然物質生活的匱乏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但在崗位堅守了36年,哈巴雪山的斗轉星移和一草一木都足以讓我的精神無比富足。”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派出所指導員李學貴用一句話總結了他的工作歷程。 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派出所成立于1984年,擔負著林區治安防控、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等重要職責。就在這一年,香格里拉市金江鎮小伙兒李學貴通過招干考試成為了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派出所的民警,開啟了他36年的從警生涯。 派出所建立之初,正是全州交通不便、人民群眾的思想文化極其落后、物資供給不足的年代。少數民族居多的三壩鄉更是如此。派出所民警開展下鄉宣傳、進山巡護所需物資只能靠人背馬馱,他們帶著干糧到轄區內宣傳森林保護的相關法律知識,到大山深處發掘違法犯罪線索,往往一趟下來就是十幾天甚至個把月。 “當時,森林公安是一個‘新興’行業,群眾不知道我們是干什么的,我們就主動進村入戶去‘自我介紹’,去宣傳保護森林的意義和相關法律知識。那時整個迪慶州廣大山區群眾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宣傳工作受到了極大阻礙,廣大群眾一時間不能理解為什么要禁止森林砍伐,因為他們世代伐木建房、生火,一切生產生活都與森林相關,我們我們的到來意味著他們砍樹必須開采伐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群眾很難接受,甚至產生了對立思想,有時還會發生沖突。”李學貴回憶起剛參加工作時的不易輕輕地皺了皺眉。 三壩鄉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有納西族、回族、藏族、彝族、傈僳族等多個民族,而且多數群眾居住在山區。為向群眾宣傳法律知識,李學貴經常翻山越嶺到群眾家里和他們生活在一起,農忙時節一邊幫助他們干農活,一邊向他們宣傳保護森林的有關法律知識,久而久之,他變成了一位“語言通”,可以用各民族語言宣傳法律知識。 1997年后,當同事們因工作調動先后離開派出所時,他依然堅守陣地,絕不言棄,之后的15年里,他“一人一所”承擔起了所有的業務工作,被當地群眾親切地稱為“守山阿叔”。 在他的記憶里,最難的當屬到縣城去匯報工作。每次他都要趕早從哈巴村步行翻山到白地村,再翻雪門坎到土官村才能搭客車到中甸縣城,單程就要走3天。有一年因大雪封山,他一個人被困在哈巴村半年,只能自己種些洋芋,向當地群眾借一點口糧度日。物質條件的長期匱乏磨煉了他堅強的意志,也磨練出他守得住孤獨的心性。通過他不懈的努力,三壩鄉及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境內群眾法律意識逐步提高,盜伐、非法捕獵等不法行為逐漸減少,林區治安保持長期穩定。 2003年以來,因為交通條件逐步改善,加之政府加大對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派出所民警的生活也逐漸方便起來,但游客激增也給宣傳和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李學貴和保護所的工作人員經常在游客徒步和登山的路線上進行武裝巡護和森林資源保護宣傳,嚴防“旅游熱”給保護區環境和資源帶來不利影響。其中,巡護記錄最高的1個月,李學貴徒步7次到海拔4100米的哈巴雪山大本營開展巡山巡護。 今年55歲的“守山阿叔”李學貴兩鬢雖已斑白,但精神依舊矍鑠。派出所一直以來都沒有獨立的辦公用房,如今借用的辦公用房面臨重建,所以李學貴只好回到機關辦公室上班。36年來,這是他第一次到人員眾多的機關上班。每天上班,他第一個到辦公室打掃衛生、燒熱水,把辦公室內外打理得緊緊有條。 他說:“現在是信息時代,年輕人懂電腦,我只能盡力給他們創造一個好的工作環境。” 他的話語是那么的質樸而含蓄,他從來不會居功自傲,對待年輕人從來不擺架子,從而得到了后生們的崇敬和愛戴。 2017年,從南京森林警察學院畢業的小王被安排到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森林派出所工作。李學貴作為派出所指導員深知來回6個小時車程、穿梭在山高谷深的虎跳峽谷中的驚險、派出所簡陋的條件會讓這個剛從大城市回來的大學生不適應。他主動帶領這位年輕民警熟悉環境,開展業務,并在思想上開導他。他的身體力行感染著這位年輕的民警。 當小王了解了指導員李學貴的工作經歷后,一顆年輕的心深深被李學貴三十余載堅守如一日的精神所折服,他說:“當我得知指導員在哈巴堅守了36年,我感到十分震撼,人生能有多少個36年?他將一生最寶貴的青春年華都奉獻給了哈巴雪山自然保護區,我也要向他學習,立志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努力守護這一片山水的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