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慶州“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發展綜述 金秋10月,高原迎來豐收季。基地里,一張張笑臉訴說著豐收的喜悅;廠房里,一堆堆火紅的辣椒經過分揀、打包,出現在外省群眾的餐桌上;合作社里,一沓沓分紅現金揣進群眾的腰包…… “十三五”以來,迪慶州始終把“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按照“穩定政策、改革創新、持續發展”的總要求,搶抓各級支持涉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機遇,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扎實開展產業扶貧,全州高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快速、健康、持續發展,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為如期脫貧摘帽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鎮和平村、虎跳峽鎮紅旗村,一塊塊粉紅的藜麥地格外惹人眼球。近年來,通過發展高原藜麥種植產業,廣大群眾的“錢袋子”越來越鼓。香格里拉市鑫康威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創新建立“政府主導、企業擔當、銀行支持、建檔立卡戶參與”的發展體系,并通過托管代種、土地流轉等方式助力群眾脫貧攻堅,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今年該公司共推廣藜麥種植200多公頃。 去年,和平村建檔立卡戶七林追瑪家通過種植藜麥收入3000多元。“公司為我們免費提供藜麥種子,給予技術指導,還簽訂了保底價回收合同,我們不愁種了賣不出去。”七林追瑪說 紅旗村建檔立卡戶馬金才靠種植藜麥收入6000多元,他還長期在基地里打工,每個月收入3000多元。他說:“藜麥產業讓我家有了雙份收入!” 當前,我州特色產業遍地開花,青稞(藜麥)、中藥材、蔬菜種植和藏香豬、牦牛養殖等產業蓬勃發展,助推高原群眾實現穩步增收。“十三五”以來,全州鞏固和新建特色農業基地90667公頃,初步形成了以青稞(藜麥)種植、特色畜禽養殖以及食用菌采摘為主的高原壩區優勢產業帶;以中藥材、木本油料種植為主的山區優勢產業帶;以葡萄、蔬菜種植為主的河谷地區優勢產業帶。全州各色種植養殖基地不斷擴大,初步形成了原料基地、龍頭企業、產業園區相互配套、布局合理的產業格局。 家住德欽縣云嶺鄉九龍頂村的汪堆是當地的葡萄種植大戶,他家每年僅種植葡萄一項就可增收10余萬元。近年來,隨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的深入推進,德欽縣依托其地處瀾滄江、金沙江“兩江”河谷地帶的地理優勢,緊緊圍繞“產業強縣”的總體要求,通過政企、農企合作,不斷強化葡萄產業的培育、建設工作,探索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脫貧道路。經過18年的發展,該縣建設了馳名中外的高原釀酒葡萄產業帶,現有香格里拉酒業公司、梅里酒業公司、酩悅軒尼詩阿東酒莊、永恒酒莊4家企業入駐園區。目前,德欽縣葡萄種植面積達923公頃,葡萄種植戶2778戶(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276戶)。 10月,走進香格里拉市南素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的廠區里,前來務工的村民正忙著將剛采摘的辣椒分揀、打包、入庫……現場一派忙碌的景象。作為集辣椒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企業,今年,該公司在全州范圍內流轉了73公頃土地,帶動香格里拉市5個鄉鎮、維西縣4個鄉鎮的農戶種植辣椒增收。公司還吸納不少群眾到廠區務工,讓他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十三五”以來,迪慶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通過產業集聚發展,產業集聚效益和輻射帶動效益進一步凸顯。截至2019年末,全州共有涉農企業3000多戶,州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6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3174家。全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總產值達25.58億元,銷售收入達14.98億元,帶動農戶增收3.78億元。 在香格里拉市森吉尼達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專營店里,體格小、肉質鮮美的尼西雞格外受市民青睞。一直以來,公司秉承“品質至上、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對所有養殖的尼西雞建立溯源體系,確保了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小小的尼西雞已飛出大山,飛向更廣闊的市場。 “十三五”以來,全州特色農產品品牌創建力度進一步加大,產品知名度、競爭力不斷增強。按照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的總體要求,全州高度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不定期開展農產品質量抽檢工作,抽檢合格率達99.9%。截至2019年末,全州累計獲得“三品一標”認證農產品89個,原產地地理標志6個。迪慶香格里拉金坷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金坷藏紅花”被評為“云南10大名藥材”,維西康邦美味有限公司評為“綠色食品云南20佳創新企業”。香格里拉松茸、香格里拉葡萄酒、中甸牦牛肉、青稞啤酒、尼西雞、香格里拉藏藥等特色產品的知名度不斷提高,競爭力不斷增強。香格里拉華致酒行成功上市,香格里拉葡萄酒產區獲得“世界美酒特色產區”稱號,德欽縣被列為云南省水果產業(葡萄)一縣一業”特色縣,維西縣永春鄉成功申報產業興村強鎮項目。 產業發展了,農民也得了大實惠。2019年元旦節前,香格里拉市虎跳峽鎮金星村榮生綜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舉行第4次分紅大會,合作社成員喜分40萬元分紅。“自參加合作社以來,年年都可以分到錢,而且一年比一年多。今年我家分到2萬多元,日子越過越有奔頭了。”合作社成員丁秀英說。 近年來,通過進一步強化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指導,加大對村集體經濟項目資金的支持力度,全州財政支持村集體經濟項目實現全覆蓋,村集體經濟逐步發展壯大。2019年,全州193個村(社區)中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社區)達187個,集體經濟收入達5萬元以上的村(社區、辦事處)有143個。各村結合實際,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依托鄉村資源,建設了尼西湯堆哈達農莊、佛山江坡民宿等一批集休閑觀光、鄉村民宿等于一體的觀光農業園區景點,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模式和經驗,助推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和泰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