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高原,綠意盎然,青山綠水盡情地展現著迪慶各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原色。“一定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努力使云南成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迪慶州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勇前進,奮力描繪好新時代迪慶生態文明建設新畫卷。 生態迪慶,逐綠前行。森林覆蓋率76.6%,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全優……近年來,我州牢牢守住高原生態底線,突出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落實好河(湖)長制責任,有效管護全州所有河流、湖泊,扎實推進供暖工程、植樹造林、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等一批促進保護、改善民生、推動發展的生態惠民項目,既保持綠水青山,又收獲金山銀山,努力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抓生態治理 持續打好三大保衛戰 在迪慶,人們無須掩面而行,每天都可以肆無忌憚地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也不用擔心甘甜的山泉水被污染,城市的車水馬龍吵得你難以安睡……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繼續強化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良好的生態是迪慶最靚麗的名片,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這是州委、州政府對生態治理的堅定決心,也是對廣大人民的莊嚴承諾。迪慶將進行一次全面“體檢”,為守護好藍天白云、綠水青山、良田沃土找準方向,劃出重點。如此,迪慶州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天越來越藍,山越來越綠,水越來越清,高原大地的“顏值”和“氣質”不斷提升,“美麗迪慶”的目標漸行漸近。 我州2016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任務共有23項,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州23項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2018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整改任務共有10項,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州10項整改任務已全部完成。 抓生態保護 護好江河湖海 進入冬季,納帕海自然保護區成為候鳥的樂園。每年,黑頸鶴、赤麻鴨、斑頭雁、白尾海雕、黑鸛等170多種鳥類、3萬多只候鳥棲息在這里。 過去,隨著游客的增多,再加上放牧、水污染等問題,納帕海濕地出現退化現象,濕地生態功能下降。近年來,我州積極整治納帕海周邊水環境,掐斷污染源,與科研單位、高校以及環境組織合作改善生態,進行生態補償,爭取當地民眾支持,推進保護、監測等管理工作,使納帕海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如今,冬季到香格里拉觀鳥,領略香格里拉新奇、獨特、美麗、豐富的鳥類資源已成為當地一張新的旅游名片。 2020年9月22日,州委書記、全州總河長、碩多崗河州級河長王以志到碩多崗河巡河時旗幟鮮明地提出,全州“四級河(湖)長”及相關部門要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的決策部署,推動河(湖)長制落地見效,從“有名”向“有實”轉變,營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河湖美景。 近年來,我州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充分發揮河(湖)長制的優勢,依法依規全面清理整治河流管理范圍內的亂占、亂采、亂堆、亂建突出問題。同時,統籌當前和長遠,進一步加強河湖水體和岸線空間管理,實現岸線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讓河湖生態持續向好發展,堅決防止水污染事件發生。 我州明確提出,州縣(市)鄉村“四級河(湖)長”要各負其責、盡職盡責,強化巡查檢查,建立河湖日常巡查監管制度,把河道湖泊坑塘管理好、保護好、建設好,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形成黨政牽頭、部門協同,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抓好中央、省級環保督察“回頭看”及專項督察反饋意見問題整改,強化問題交辦、整改和落實,督促問題整改到位。 河(湖)長的作用不僅僅是巡河巡湖,我州不斷升級河(湖)長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長效機制,加強河岸垃圾清理,搞好河道兩側綠化,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并加強宣傳引導,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讓河湖管理保護意識深入人心,營造全社會關愛河流、珍惜河流、保護河流的濃厚氛圍,努力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態環境。 抓生態建設 扎實推進生態惠民項目 迪慶地處高原,冬季寒冷。長期以來,當地群眾靠砍柴燒火取暖,林業資源消耗非常大。2016年以來,我州全面實施供暖項目。據介紹,從已實施并投入試運行的片區情況看,當城市集中供熱達到300萬平方米時,每年可節約37.5萬立方米的木材和3萬噸煤炭,減少煙塵排放量113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115噸、灰渣0.75萬噸。供暖項目的實施不僅惠及民生,更具有生態效益,各族群眾即將告別延續千年的燒柴取暖的生活方式。 不僅如此,我州持續以建設美麗迪慶為主線,以最美城市、最美集鎮、最美村莊和最美家庭“四美創建”為載體,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發展空間生態化、文化旅游全域化、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人居環境綠色化、人文環境文明化,加快美麗迪慶建設步伐。同時,持續加大農村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整治,實施以“改路、改房、改水、改圈、改廁、改灶”,治理“臟、亂、差”為主要內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目前,全州已累計創建州級生態文明村123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16個。 “我不怕吃苦受累,我的責任就是和大家一起全力保護好每一棵樹、每一座山。”2016年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榮獲過全國“最美護林員”稱號的維西縣巴迪鄉巴迪村托底村民小組生態護林員余美秀說。 巴迪鄉托底村民小組與白馬雪山自然保護區接壤,森林資源管護面積達590多公頃。全村共有生態護林員11名,余美秀每月巡山超過17天。 綠色是迪慶的生態底色,余美秀的故事折射的是全州上下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擔當。成千上萬名護林員為雪域高原筑起了綠色的生態屏障,用行動助力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守住“綠水青山”就守住了“金山銀山”。我州劃定了生態紅線,推進優化空間開發結構和土地利用效率相關工作;繼續推進天保、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依法對全州國有森林和集體公益林實施常年有效管護;出臺了相關意見措施, 落實責任、落實人員、落實山頭地塊,開展巡山護林,扎實開展森林(草原)防火工作。 “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我州把握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發展大勢,已初步建成五大國家公園。 普達措國家公園作為我國首個按國際先進理念建設的國家公園,以2.3%的面積開發利用,實現對區域97.7%范圍的有效保護,并使保護區面積由141.33平方公里增加到602.1平方公里,讓更大范圍的動植物資源、人文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得到保護,開啟了探索保護與發展的新模式,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重要論述在迪慶早已深入人心,宛如一把打開生態之門的“金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