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香高速雄姿 “十三五”時期,迪慶藏族自治州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社會大局保持持續穩定、民族宗教工作邁上新臺階、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黨的建設全面加強。 跨入“十四五”,迪慶州該如何續寫輝煌、再創新高?4月15日—16日召開的省委、省政府現場辦公會,為迪慶明確了要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標桿、世界的“香格里拉”兩大發展定位,并指明了工作重點和發展路徑。 參會的各級干部表示,這次會議令人深刻感受到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堅定決心和時代擔當。迪慶州將以“缺氧不缺精神”的干勁,交出一份讓黨中央放心、讓各族人民滿意的時代新答卷。
如今在迪慶,小葡萄正轉變成大產業,為當地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蓄勢發力。 在德欽縣云嶺鄉斯農村,從房前屋后直到高山腳下,整齊的葡萄架綿延成片,種植面積已達1035畝。從2012年起,香格里拉酒業和梅里酒莊等企業和該村達成長期合作,小葡萄成了184戶村民的“致富果”。 在維西縣,云南藏地天香酒業現已有2500畝冰葡萄種植基地實現量產,2020年生產冰酒165噸,實現產值近5000萬元,其產品“帕巴拉冰酒”榮獲了布魯塞爾國際葡萄酒大獎賽金獎。 目前,迪慶州葡萄種植面積1.27萬畝,產量達6272噸,年生產葡萄酒3100多噸,未來若把“香格里拉”這個區域品牌與葡萄酒產業進一步結合起來,將有望做成百億元產業。 迪慶州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具有三大獨特優勢——生態優越、氣候多樣、品種獨特。近年來,當地重點發展葡萄、中藥材、特色畜禽、食用菌、青稞、蔬菜、木本油料七大優勢特色產業。如今,牦牛、藏香豬、尼西雞都已成為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品種,接下來還將重點推動葡萄酒的“地標”產品認證,為它們貼上“高端”的標簽。 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迪慶并不具備發展大規模農業的條件,應當繼續做好“特長生”,在“小眾、特色、有機、高端、精品”上做文章,向有機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發展,把特色做成主導、把稀缺變成效益,打造高端有機食品重要產地。 就此,省委、省政府為迪慶指明了操作路徑:建設一批綠色有機基地,打造一批地理標志產品,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并全面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會后,迪慶州農業農村局局長楊樹奇心里更有底了:“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將按‘一縣一業’的思路,加大科技投入助推產業轉型升級,讓香格里拉品牌和世界資源更好地對接,讓鄉村旅游和農業高度融合,使各族群眾宜居宜業、富裕富足。” ![]() 促發展必須抓住“牛鼻子”。對迪慶而言,旅游業就是能帶動全盤發展的這個引擎。 迪慶旅游天資卓越——“三江并流”、梅里雪山、哈巴雪山、茶馬古道、虎跳峽等世界聞名;獨一無二的品牌“香格里拉”更是人們心中的日月、世外的桃源。 迪慶旅游備受關懷——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國家編制了迪慶州旅游扶貧專項規劃;在編制大滇西旅游環線規劃時,省委、省政府讓相關部門組成專門團隊,優先拿出迪慶的規劃。 站在較高的起點上,迪慶需爭當旅游轉型升級排頭兵。就此,當地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以松贊系列為代表的半山酒店蓬勃發展;引入全國首個以新能源電動車為主要布局的綠色自駕旅行產業;在維西縣塔城鎮主動發展民俗、民宿旅游,讓鄉村旅游收入成為當地重要經濟來源…… 僅僅是這些還不夠,既然是要打造世界的“香格里拉”,就需按一流標準來完善基礎設施、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高端酒店、提高管理水平,以高品質取勝。同時,認真謀劃如何推進“全域旅游”,把迪慶州作為一個旅游景區來打造,通過對當地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的優化提升,實現旅游景觀全域優化、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蓋、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 基礎設施建設的騰飛,將助力迪慶旅游邁上新臺階。香格里拉市副市長趙偉告訴記者,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當地正掀起交通建設的新高潮,香格里拉至麗江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都在火熱建設中,力爭盡快建成通車。 迪慶州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魯志軍表示,“十四五”期間,當地將以轉型升級為主線,以“旅游革命”為動力,以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為契機,以“一部手機游云南”為抓手,以文旅融合為載體,以半山酒店為突破口,以旅游市場整治為保證,把迪慶建成世界頂尖的旅游勝地。
雪山、湖泊、草甸、濕地……迪慶擁有太多天賜美景,想要它們永駐人間,需要不懈地努力保護。 迪慶州地處“亞洲水塔”東南端,是長江、瀾滄江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區,是川滇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省乃至全國生物多樣性最具代表性的地區之一,在我省、我國乃至世界生態安全格局中均具有重要地位。 “十三五”期間,迪慶州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強“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地、自然保護區,以及白馬雪山、納帕海、碧塔海等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7.63%,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5.27%,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100%,就是有力的證明。 同時也要認識到,迪慶地處青藏高原南緣、橫斷山脈腹地,自然生態系統先天脆弱敏感,自我維持和恢復能力差,一旦受到破壞,就很難逆轉。近年來,迪慶州生態環境保護雖取得積極成效,但仍需抓緊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堅決守護好雪域高原生態環境。 此次會議上,省委、省政府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世界負責的態度,結合迪慶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做出實施生態功能區建設行動、森林保護和綠化行動、濕地草原保護行動、“兩江”流域生態環境治理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地質災害防治行動等部署安排,目的就是要打造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筑牢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作貢獻。 “通過持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山上原來看不見的動物現在看得見了,原來看得見的動物現在更多了。”迪慶州政協副主席、德欽縣縣長格桑朗杰自豪地說,迪慶有世界級的國家公園“梅里雪山”、世界自然遺產“三江并流”,還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白馬雪山”……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把這些都保護好了,就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前提和保障。 迎著4月的高原微風,徜徉于香格里拉市區的香巴拉民族團結主題公園,藍天之下,鳥兒飛、魚兒游,各族群眾茶余飯后常漫步于此,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睦相處的畫面盡在其中。 香巴拉民族團結主題公園只是迪慶州民族團結創建工作的一個微縮版呈現。經過長期不懈努力,今年1月,迪慶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這一殊榮極大地鼓舞了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的信心和決心。 迪慶州民族宗教委員會主任馬國忠表示,此次現場辦公會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迪慶就是要爭當云南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模范,讓各族兒女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奮力建設新時代新迪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戰略性任務,是新發展階段迪慶州必須牢牢把握的基礎性工作。省委、省政府要求迪慶要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標桿。對此,迪慶州各級黨員干部表示,將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堅持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實基礎的重要原則,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雪域高原。 4月16日,省委、省政府到迪慶召開現場辦公會,為迪慶工作把脈問診,給予精準指導,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迪慶各族干部群眾的關心厚愛、對做好新時代涉藏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于迪慶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省委書記阮成發、省長王予波的講話,全面貫徹了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提出了要把迪慶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標桿、世界的“香格里拉”的發展定位,涵蓋了新時代迪慶工作應有之義,是迪慶踐行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必然之舉。 》看優勢 “這幾只大鳥去年10月就來了,眼看納帕海的草快青了,它們大概是不想走了。”正在環湖路旁拾撿垃圾的班瑪央宗放下垃圾筐,指向不遠處站在淺灘里的黑鸛。她身旁的拉茸追瑪補充道:“我們天天從這兒過,它們應該認識我們了。” 央宗和追瑪都是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納帕村的村民,對她們來說,人與候鳥相依相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納帕海周邊已不是奇景。納帕村里的47戶人家,每周都會輪流到環湖路上清理垃圾,“保護納帕海”已成村民們的共識。 近年來,為了協調旅游發展、生態保護和周邊村民生產生活之間的矛盾,當地實施了退耕還濕、社區共管、綜合整治等項目。納帕海周邊8個村民小組農戶享受每年3000元的生豬圈養補助,減少因牛羊、生豬隨意放牧對濕地造成的破壞;對納帕海周邊草地進行圍擋,避免村民過度放牧破壞生態;關閉周邊采石場,退耕還濕…… 下一步,迪慶州將按照“一流產業基地+鄉村旅游+美麗鄉村”的要求,以納帕海綜合治理為核心,以達拉河流域為重點,將納帕海流域打造成為大滇西旅游環線上獨具特色的高原濕地公園,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的高原現代產業體系,實現納帕海流域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香格里拉市區香巴拉公園南側樂園展示區的文化廣場上,各族群眾跳起歡快的鍋莊;在公園中心的文化廣場上,迪慶州各民族的文化被展示在豐富多彩的文化長廊中。 2020年12月,迪慶州在全國涉藏州市和全省州市中率先成立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教育實踐中心”和“民族團結進步協會”;2021年,迪慶州被國家民委命名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在維護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工作上,迪慶州一直走在前列。 市區各族群眾茶余飯后自發匯聚到公園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已是生活常態,香巴拉公園建設深度挖掘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要義,民族團結進步理念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群眾喜聞樂見的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滋潤著各族群眾的心田,為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人文化、大眾化、實體化的良好平臺,民族團結主題公園的功能和作用日益彰顯。 10臺氣電混合的發熱機,平均每臺功率達1.43兆瓦,保障附近143戶居民的冬季用暖,覆蓋供暖面積達20萬平方米——這是香格里拉市文化廣場供熱站的一組供熱數據。此外,香格里拉市區還有類似的供熱站22個,供暖可覆蓋面積達500萬平方米。 迪慶州屬高寒缺氧地區,每年冬季周期長達6個月左右,當地居民祖祖輩輩依靠柴火取暖做飯。香格里拉市城區現有2.5萬戶人家10多萬人口,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特別是越冬取暖均需消耗大量木材,整個城區每年需消耗薪材37.5萬立方米,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同時,也給居民帶來了額外的生活負擔。 從2016年供暖項目實施以來,平均每年可節約37.5萬立方米的木材和3萬噸煤炭,減少煙塵排放量約為1130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為115噸、灰渣約為0.75萬噸。“十三五”期間,全州供暖面積從2015年的10萬平方米增加到2020年的120萬平方米,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 供暖項目不僅是一項綠色生態工程,也是“暖入戶”的惠民工程和實施“生態立州”戰略的重大舉措,更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該項目在保護長江中上游生態屏障的同時,提高了高原農牧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香格里拉冬季旅游的發展。 云南網記者 唐薇 左超 唐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