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馮毅 5年多來一直奮戰在基層一線 緊緊圍繞產業富民這一核心 切實抓好產業興盛這一重點 審慎謀劃強發展,心系群眾拓主業 2021年4月獲得云南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 馮毅工作照(右三) 作為香格里拉市產業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圍繞全面“脫貧摘帽”的奮斗目標,馮毅積極參與科學制訂全市五年脫貧工作規劃,結合全市七大產業布局與各地產業發展成功經驗,形成了主打特色牌、科技牌、綠色牌、高端牌的高原產業定位,確定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產業優化轉型,鞏固提升“一園、十家、百戶、千人、十萬”工程,培育更多產業增長極的發展策略,全力推進特色產業發展、重大項目建設、新型經營業主體培育等各項工作。 “工作上容不得半點馬虎。”這是同事們馮毅的評價,也改變不了馮毅在方案規劃編撰時那股匠氣:“路線圖有多細致,時間表有多明確,責任傳遞有多到位,能參與制定這些,是榮幸,更是責任。”自脫貧攻堅工作實施以來香格里拉市投入8.9億元實施65個大項目,建成產業基地361個、產業配套基礎設施193個、扶貧車間29個;完成中藥材種植3.3萬畝、蔬菜種植3.6萬畝,特色畜禽養殖45.6萬頭(只),轉移貧困勞動力9108人,累計線上線下扶貧消費3052萬元、帶貧10885人;實現建檔立卡戶累計收益達1768.54萬元,人均純收入達17788元,戶均增收3800元以上,為全市脫貧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農業產業基礎。 三壩納西族鄉江邊村,全村1818人中貧困人口有401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2%。“窘迫”長期拍打著每一個江邊村民的神經。在馮毅看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是“輸血”而應該是“造血”,選對發展方向比什么都重要。 通過對江邊村進行深入調查研究與論證后,馮毅所在的市產業發展小組化“缺水”劣勢為優勢,順利引入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參與其中,號召群眾種植需水少、市場價值高的火龍果、紅薯等經濟作物,讓曾經的鵝卵石沙壩變成了現如今人人稱贊的“金壩子”。 五年來,馮毅參與籌集村集體經濟滾動發展資金10250萬元,撬動企業和民間資金近3億元,培育農業龍頭企業62家,專業合作社923家,實現農業總產值11.5億元,是2015年的1.6倍。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4653戶通過發展村集體經濟,行政村實現收益最高的達22萬元,最低達5萬元以上。每一個數字背后,都是數不盡的會議方案、說不完的家人抱怨和流不干的辛勤汗水,但馮毅卻從未抱怨,因為所有的付出促成的是無數個貧困發生率清零的“江邊村”。 “用流行的話說,在老百姓面前我是一個打工人。”馮毅幽默地將脫貧攻堅工作比作普通上班族為之不懈奮斗的事業,“打工人是不講條件、沒有借口、全力向前的。”馮毅先后組織全局140余人次到扶貧點幫扶聯系貧困戶555戶。按照“硬抽人、抽硬人”的工作要求,精心選派了80余名骨干駐村開展掛包工作,保障基層脫貧工作力量不打折。他著眼于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堅持精神富裕要與經濟富裕協調同步,著力推進以“清潔村莊助力決勝全面小康”為主題,結合脫貧攻堅環境綜合整治、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等工作全面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五年里,香格里拉市投入資金1109.02萬元完成10714戶戶廁改造,清理農村垃圾堆物4130.61噸,溝渠1256公里,清理淤泥973.2噸。創建“省級美麗村莊”1個,州級最美集鎮1個,最美村莊10個。疫情之下,他主導制定了《香格里拉市農業農村局復工企業管理方案》,實現全市參與產業扶貧的493個經營主體復工復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