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 (記者 和建蕓)全國勞動模范、迪慶州“十五”優秀企業家、迪慶高原特色農業十大領軍人物……這些榮譽的背后,承載的是陳樹合一路走來的酸甜苦辣。陳樹合說:“夢想有多大,事業就能做多大。”他一直堅信:成功需要敢想敢干的精神。正是憑著一腔熱情、一絲韌勁和一股不服輸的精神,他完成了從一個基層供銷社采購員到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完美蛻變。 在改革開放中乘風破浪 陳樹合,1963年生于香格里拉市三壩鄉白地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79年,陳樹合從迪慶州財貿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原中甸縣供銷社三壩鄉東壩大隊購銷店工作。“當時的東壩交通閉塞,老百姓買點生活用品特別不容易,購銷店是整個東壩10多個自然村唯一的物資供應店,每到農忙時節,我和同事就背著當地群眾急需的商品送貨到村社。”陳樹合回憶說。周到的服務、熱情的態度贏得了當地群眾的一致好評。1982年,陳樹合被調到三壩供銷社中心商店工作,1984年又被調到中甸縣商業局民族貿易公司。由于他勤奮、專注的工作態度以及逐漸展露出的經商天賦,公司便將他派遣到昆明擔任物資采購員,負責全縣的工業品、民族用品、生活用品等采購任務。在此期間,他努力學習貿易流通專業知識,出色地完成了采購、供應各項任務。1993年,陳樹合被任命為中甸縣商業局民族貿易公司總經理,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改革轉型中,他把一個負債累累、人心渙散、經營模式陳舊的流通企業,改制為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明星級企業。 1997年,陳樹合決定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停薪留職自主創業,創辦了當時中甸縣城首家購物超市“香格里拉購物中心”,同年,又創辦了“香格里拉貿易總公司,1998年創辦“香格里拉旅游汽車出租公司”。 1999年,陳樹合到深圳、珠海、惠州考察學習,“到惠州市‘僑興電訊公司’考察時我們了解到,當地組裝一部電話機成本只需50元左右,賣給批發商為300多元,最后賣到消費者手里就是500元。我當時就在想,迪慶連最普通的生產生活用品都要從內地采購,低價銷售珍貴原料,再高價回購成品,我們就不能把自己家鄉獨特的自然資源變成生物產業嗎?”陳樹合說,他當時就有了要自主開發一個或幾個地方民族產品的想法,把迪慶生物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 2000年,陳樹合不顧家人反對開始實施迪慶特色生物產業開發項目,跑銀行、征地、做規劃,一步一步解決資金、技術、行政許可、食品認證等方面難題。2001年1月,迪慶首家以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云南香格里拉藏龍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主要開發雪域高原野生蔬菜、野生食用菌、藏香豬等農特產品,打造香格里拉綠色有機食品品牌。“我們的竹葉菜、松茸、青稞都是綠色無污染的有機食品,這些就是我們的優勢資源啊!”陳樹合說。當時他堅信,迪慶高原的雪山、草甸、高山湖泊等獨特的自然景觀必將引來大量的游客,隨著旅游的升溫,松茸等野生食用菌,野菜、牦牛肉等特產也將成為旅游者的首選。 在機遇與挑戰中創立品牌 融資困難、產品市場消費能力小、產品銷售費用高、企業員工技能偏低……藏龍公司創業初期,面臨著諸多困難。陳樹合坦言:“迪慶的生物產業發展需要全社會的關心,特別是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 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陳樹合堅守“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出成效,以信譽謀發展”的理念,采用先進生產技術工藝和物理加工工藝,組建產品研發與生產經營管理團隊,全面打造高品質的綠色、有機食品。“陳總凡事都要親力親為,做事情很執著也很細心,經常在生產一線與聘請的專家和公司技術人員一起研究產品。”藏龍公司銷售總監劉元婷說。 2006年以來,藏龍公司在合理利用本地優勢特色生物資源的同時,先后投資5300多萬元,進行生態牦牛養殖、牦牛良種擴繁和高原農特產品開發,逐步形成了集旅游觀光、生態養殖、旅游產品開發為一體的產業。“現在,我們公司產品已形成牦牛肉系列、藏香豬肉系列等78種132個單品,2019年的產值達6500多萬元,實現了迪慶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變。” 劉元婷說。 通過提高產品質量與技術改造,2004年至2019年,藏龍公司產品先后榮獲“云南省名牌農產品”“云南省著名商標”“消費者喜愛的云南食品”“科技產品二等獎”等榮譽稱號。同時企業通過了全國工業企業食品安全生產許可認證(SC認證)、ISO9001:2000國際食品質量管理體系認證、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 依靠群眾 回報社會 陳樹合說:“公司的發展離不開黨的好政策和當地群眾的支持。如果沒有千家萬戶的種植、養殖所提供的資源,藏龍企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別說發展壯大,就連生存都困難,企業發展起來后我們也應該回報社會。” 從2004年起,該公司便與三縣(市)的各鄉鎮240名農戶簽訂了長期牦牛養殖合同,與300多個重點農戶簽訂了野生菌、野生食用野菜的采集收購合同。2017年以來,公司還先后在香格里拉市三壩鄉、小中甸鎮、金江鎮、建塘鎮等鄉鎮推廣種植藜麥、云當歸、食用菌等,同時覆蓋德欽縣奔子欄鎮、佛山鄉、羊拉鄉,維西縣的葉枝、巴迪、攀天閣等鄉鎮,以土地流轉、訂單農業、勞務用工、入股分紅等形式帶動農戶2630戶,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隨著公司的不斷壯大,陳樹合還把扶貧幫困,發展社會公益作為了自我人生的價值取向,傾情回報家鄉、社會。每年他都會拿出10多萬元用于家鄉村組道路硬化、垃圾處理設施等惠民工程建設,資助貧困家庭、孤寡老人。 “未來,我將繼續打造好迪慶高原天然、有機的綠色產品,繼續為扶貧與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陳樹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