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西縣中路鄉 這里的廣大群眾 曾經在貧困線上掙扎 這里曾經被重重大山包圍 幾乎與世隔絕 這里曾經深深的印著 貧窮與落后的“標簽” 如今 走進中路鄉 我們深刻的感受到 這里處處散發著生機勃勃 迸發著激情與活力 這是發展中、奮進中的中路鄉 截至2020年末,全鄉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7%,“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 成績振奮人心 催人向上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中路鄉各族兒女在黨的領導下 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和溫暖春風 和睦相處 和衷共濟 和諧發展 同心繪就出了 經濟發展 社會和諧 民族團結 宗教有序 群眾富裕的美麗宜居鄉村發展新藍圖 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 風雨兼程發展路,砥礪前行鑄輝煌。 放眼中路鄉的發展歷程,從新中國成立前沒有一寸公路到如今寬廣平整的通組硬化路貫穿全鄉,一個個貧困村實現華麗蛻變,一個個民生建設項目如火如荼…… 拉嘎洛村,這是維西縣中路鄉瀾滄江西邊山坡上的一個傳統傈僳族村落,不足2000多人的村卻有11個村民小組零星的分布在半山腰上。這里曾經是一個深度貧困村,群眾收入底,觀念落后,住房和交通出行十分困難,如今黨的溫暖春風吹遍了該村每一個角落,拉嘎洛這個昔日貧窮落后的傈僳族傳統村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徹底摘掉了貧窮與落后的“帽子”,一座座漂亮的民房代替了昔日的木楞子房,水泥衛生路延伸到各家各戶門前,白嘩嘩的自來水流到院子里。 徜徉在拉嘎洛村里,處處感受到“村容整潔、生產發展、鄉風文明”的現代新農村氣息。 里起村民小組剛脫貧的李躍華老人,正悠閑的在自家新建的房院里打理著花草,他那飽經滄桑的臉上始終洋溢著脫貧致富后的喜悅。 年近古稀之年的李躍華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親身見證了在黨的領導下,中路鄉各族兒女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他說:“以前我們拉嘎洛群眾生活在大山里,吃不飽穿不暖,住的房子都是木楞子房和簡易房,村里沒有一寸公路,出行只能靠人背馬馱,生活條件十分困難。現在沐浴著黨的關懷,特別是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村家家住進了新房,吃穿不愁,生活天天像過節,這樣的日子我們以前想都不敢想。黨委政府心里裝著我們百姓,是黨讓我們窮苦人民過上了好日子。” 李躍華老人眼中的變化是中路鄉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 落后的基礎設施是影響中路鄉群眾生產生活的最大“瓶頸”,也嚴重制約了該鄉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多少年來,歷屆鄉黨委政府研究政策,抓住機遇,遍走鄉里交通困難的村寨,深入村民小組聽意見、聽呼聲,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傾斜,堅持穩步開發、全方位推進。加大基礎建設投入力度,道路交通、電力設施、集鎮建設、水利基礎設施等建設有序推進,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服務功能不斷完善。 一組組數據有力地說明了中路鄉基礎設施建設的變化。中路鄉堅持打基礎、謀長遠、固根本,積極推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實施了一大批住房、交通、水利、教育、醫療、亮化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鄉村人居環境實現大提升。5年來全鄉共投入4686余萬元,實施農村危改及抗震項目,實現群眾住房安全穩固、遮風避雨。投入1023萬元,實施通村通組道路104.4公里,實現通村公路硬化全覆蓋,通組公路硬化率達95%以上,鄉村交通基礎得到不斷增強。投入746多萬元,實施行政村安保設施建設45公里,安裝太陽能路燈820盞,先后整合投入項目資金2000多萬元,實施39個自然村82個村民小組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徹底解決了人畜飲水難的問題。建造公廁104座,實施廁所革命822戶,實現農村戶廁覆蓋率達60%以上。在全鄉深入開展愛國衛生“七個專項行動”,實現集市管理規范化、環境衛生整治制度化、群眾參與常態化,并廣泛開展植樹造林增綠增色活動,鄉域境內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功獲評“省級衛生鄉鎮”。 特色產業托起致富夢 “逢四必街”,每月四、十四、二十四日為中路鄉的街天日,這時會有來自全縣各地的商販云集到這里。這里出產的重樓、木香等各種山藥材和土特產成為搶手貨,源源不斷地拉往外地。 以前,中路鄉由于社會經濟發展落后,種養殖業單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培育幾乎為零。特別是二半山區群眾只能靠山吃山,以采集林下經濟為生,是維西縣有名的“吃回銷糧大鄉”。 如今,中路鄉各種特色種養殖業遍地開花,在黨的惠民政策帶動下,各種合作社、公司等新型集體經濟如雨后春筍般覆蓋了全鄉村村寨寨,全鄉產業發展一片欣欣向榮,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 “產業是撬動群眾脫貧的杠桿,沒有產業為支撐,群眾就不能真正脫貧致富。黨的富民政策,為發展產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平臺,我們一定要抓住時機,用好黨的政策,發展好產業,帶動廣大群眾致富增收。”中路鄉鄉長和自華信心滿滿地說。 近年來,中路鄉始終堅持產業強鄉戰略不動搖,以促進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根據維西縣委提出的“五個緊跟、三個緊扣”的維西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創新性提出了“一鄉一園區、一村一產業、一組一能人、一戶一措施”的產業發展思路。積極招商引企,扶持發展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5年來,突出園區帶動,投入560萬元建成鄉級扶貧示范園區,投入380萬元建成中藥材加工廠,投入185萬元,建成滄鴨養殖基地。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自然氣候和資源優勢,積極開拓和發展蘭花產業,建立規模化、新業態產業發展模式,深得全省蘭花愛好者青睞。統籌建成了一批集種養殖及粗加工相結合的重點產業項目,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三家骨干企業駐鄉合作,暢通了“產供銷”產業鏈,徹底解決了群眾“不敢養、不敢種、賣給誰、效益低”等難題,推動鄉域農特產業實現可持續化、效益化發展。 以打造綠色有機食品為突破點,制定出臺并嚴格執行《禁止在中路鄉境內銷售和使用重度農藥的政府令》,著力降低區域耕地污染,提高中藥材、經濟林果、農作物品質,讓綠色生態理念根植家家戶戶,全面提高農特產品的市場競爭率,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進程。5年來,全鄉累計投入2500余萬元,統籌發展了以中藥材為主、經濟林果為輔、云木香為特色的農特產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實力顯著增強。突出黨建引領,采取“黨組織+公司+農戶”運作模式,優化資源、盤活土地發展集體經濟項目27個,實現收益82.7萬元,有效帶動農戶1407戶,戶均增收1200元以上,集體經濟持續增強。突出勞務增收,積極發揮縣鄉村組四級勞務輸出機構職能,深入開展穩崗保就業工作。5年來累計完成勞動技能培訓3200人次,轉移就業14000多人次,切實提高群眾勞務技能,拓寬就業增收渠道,“造血式”扶貧成效可觀。同時,積極開展金融信貸幫扶,截至目前,全鄉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144筆,發放貸款金額665萬元,最大限度解決了群眾缺資金的難題。 群眾幸福指數節節升 “普通百姓看得起病,孩子上得起學,病老傷殘等弱勢群體生活有保障,我們山區群眾有了太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說起現在的民生保障,中路鄉佳禾村村民和志英一臉的幸福感。 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中路鄉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加大民生領域投入,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5年來,該鄉持續推進以教育、醫療等為重點的惠民工程,夯實政策保障。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覆蓋范圍。全鄉7所村衛生室和衛生院完成達標創建,醫療隊伍進一步實現專業化。全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2593人,實現100%履約。將教育作為斬斷貧困的治本之策,關心關注教育事業,落實控輟保學“六長”責任制,累計勸返學生100余人次,全力確保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學生零輟學。統籌多方力量開展助學活動,累計發放各類助學金40.98萬元,資助貧困學生219名。全鄉享受農村低保793戶1989人,特困供養50人,孤兒8人,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人715人。5年來,累計發放困難群眾臨時救助資金463.3萬元,救災資金100余萬元,救災大米500多噸,并專項投入民政資金300多萬元,針對性解決了全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物資、基本生活用具缺乏的實際問題,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顯著增強。 黨的政策“阿克吉” 2020年末,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遍了中路鄉的每一個角落。 全鄉1081戶3789貧困人口全面“清零”,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8%降至2020年末的0%。貧困村退出10項指標全部達標,貧困人口脫貧退出6項指標全部完成,年人均純收入在4500元以上。令人可喜的是群眾收入實現大幅提高同時,全鄉農村基礎設施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居環境得到了整體性提升,群眾思想觀念發生了開創性變化,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引領力、號召力顯著增強。 鄉黨委書記何振宇深有體會地說:“中路鄉取得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包含著黨中央、國務院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無限關懷和支持,只有在黨的領導下,群眾才能過上幸福美滿的好日子。” 中路鄉蕨菜山村的14個傈僳族村民小組被大山嚴嚴實實的包裹著,以前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是進村唯一通道,全村房子都為清一色的木楞子房,村里沒有一寸水泥衛生路,更談不上有太陽能路燈、活動室等現代配套設施。村民們靠種植玉米、洋芋等傳統農作物為生,大多數家庭在貧困線上掙扎。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這個貧窮落后的村落實現新舊兩重天的變化。一條潔白的水泥衛生路取代了土路,家家戶戶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村里太陽能路燈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在黨委政府的關懷下,這個大山深處的傈僳族村落幾年時間里變成了生態宜居的美麗村莊,村里各種富民產業正在不斷的發展興起。 蕨菜山村傈僳族漢子蜂云元說起現在的好日子滿臉喜悅,他說:“以前我們由于思想觀念落后,交通條件差,信息閉塞,出行難、上學難、看病難、致富更難,村民們都在溫飽線上掙扎,在黨的關心支持下,我們全村人實現了脫貧,沒有黨和政府的關心支持,我們就不會過上現在的美好生活,黨的政策阿克吉!” 佳禾村俄卓村民小組73歲的謝志良,這個生在舊社會,長在新中國的老人,一生經歷了無數苦難,如今在黨的政策關懷下,已是四世同堂,家庭殷實,兒女孝順,正安度晚年。說起現在的生活,老人說:“是共產黨讓我們貧困群眾翻了身,過上美滿幸福的好日子,我們要百般珍惜黨的好政策。” “黨的政策阿克吉!” 這是中路鄉脫貧致富奔小康 群眾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 一路風雨一路歌 在黨的政策光輝照耀下 中路鄉各族群眾 正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 昂首闊步 搶抓機遇 正在描繪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中路鄉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