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位于瀾滄江邊的維西縣維登鄉,一幅秀美和諧美麗鄉村的畫卷就在眼前徐徐鋪開:一條條水泥衛生路在村間延伸,一座座極具特色的民房與特色產業、經濟林木相映成輝,新建的村級文化廣場干凈整潔,正在田地里農忙的群眾歡聲笑語此起彼伏,爽朗的笑聲充滿著幸福和自信……脫貧攻堅的偉大成果使維登這片古老的土地熠熠生輝,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瀾滄江畔。 乘風破浪潮頭立,揚帆起航正當時。維登鄉黨委政府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全鄉經濟社會正揚帆破浪實現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優秀的脫貧攻堅成績單:截至2020年10月,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993戶3435人,全部如期實現脫貧,8個深度貧困村整村退出,順利實現了“零貧困”的目標。 ![]() ![]() ![]() 落后的基礎設施是制約維登鄉社會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前,很多分布在山區的村落基礎設施極其薄弱,交通困難、住房困難、用水困難、用電困難、通信困難等嚴重困擾著群眾的生產生活,很多村民小組甚至還不通公路。 昔日里的新農村海咱箐村民小組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進村路為一條“鑿”在山崖上的羊腸小道,被稱為“懸崖村”,由于交通落后,村民到鄉里辦事經常是“兩頭黑”,所有的物資只能靠人背馬馱,物價要比外界高兩倍;17戶村民的房子極其簡陋,都是陳舊破爛的木楞房,大多數家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村里的環境更是不堪入目,人畜混居導致豬、雞、牛、馬糞便滿地都是,雨雪天臭氣熏天、污水橫流、寸步難行,村里沒有幾戶外出務工的人,大家都心安理得地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里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種植傳統農作物和采集林下產品,村民都在貧困線上掙扎。 精準扶貧工作沒有落下一個貧困戶。黨的富民政策的陽光普照到了維登鄉的每一個角落,海咱箐村民小組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條全長10多公里的水泥衛生路替代了昔日的羊腸小道,路修到了家門口,水引到了院子里,村民都享受了住房提升改造等多種政策,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村里環境提升了,村容整潔了,各種富民產業不斷興起,大家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質的變化…… 今年46歲的余躍慶夫妻倆由于孩子長期生病,需要承擔昂貴的醫療費,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家里除了一所木楞房外,幾乎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是村里出了名的特困戶,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她家被列入建檔立卡戶,在黨委政府的幫扶下,建了新房,全家人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房子,家里還享受著C類低保、保潔員、生態管護員等政策補貼,在政府的引導下,夫妻倆內生動力不斷提高,積極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看著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李躍慶夫婦甜在心里、樂在臉上,“我們傈僳族群眾住在大山里,交通落后,信息閉塞,靠天吃飯,家里沒有經濟來源,孩子生病后生活更加困難,黨委政府不僅幫助我家蓋了新房子,現在看病能報銷,娃娃上學全免費,還給予了很多補貼,現在吃穿不愁,生活很舒適,是黨委政府讓我們窮苦人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要感謝共產黨,相信在黨委政府的關心下,我們的日子一定會更好。”李躍慶說。 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維登鄉全鄉面貌煥然一新。據介紹,該鄉通過實施“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改造項目380戶,其中建檔立卡戶203戶,投入資金939.25萬元;近3年投入資金9373.098萬元,修建通村硬化道路103公里、通組硬化道路81公里,總長度達到184公里,農村公路四通八達,全鄉建制村村民小組通暢率100%;改造衛生廁所760戶(貧困戶415戶),實現無害化衛生廁所全覆蓋;累計解決飲水問題10312人,實現全鄉自來水供應到戶全覆蓋;并逐步完成了村、組活動場所、村文化廣場健身器材等文體設施建設全覆蓋。 走進新農村王利里村民小組,藍天白云之下,群山環繞之間,一排排黃墻青瓦的小別墅格外醒目,路兩旁布滿了青翠欲滴的綠化樹和整齊劃一的太陽能路燈,各家庭院前栽種的花朵艷麗多彩,展示著主人家生活的美好,置身在這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美麗畫卷中,讓人深刻地感受到精準扶貧工作給貧困山區帶來的美好變化,這些家庭的主人都是從四面八方高山山坳里搬遷過來的傈僳族群眾。 搬遷之前,王利里村民小組的50戶群眾居住在半山腰,而且居住分散,進村路坡陡彎多。由于建房成本高,村里幾乎沒有一所像樣的房子。村里還有泥石流地質安全隱患,搬遷到安穩地方是很多群眾心中夢寐以求的向往。經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程,50戶群眾搬遷到了公路邊,黨委政府為他們修建了新房,分到了地和發展起了各種種植養殖業,村民終于過上了安穩舒適的生活。 走進村民余喜珍家,房屋寬大明亮,沙發、電視、冰箱等家具一應俱全,說起現在的美好生活,現年57歲的余喜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她說:“過去我們住在大山,生產生活不方便,地里也種不出什么莊稼,只能靠挖藥材過日子,住的條件更是落后,基本上都是木楞房,黨委政府為我們新建了房子,這樣的好日子以前連做夢都不敢想,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 為了讓更多生活在大山深處的群眾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維登鄉堅持以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為措施,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撐。據介紹,該鄉2016年以來,先后實施了妥洛四迪、山加新樓房、小甸面里、新化一二組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總搬遷180戶593人,其中:搬遷建檔立卡戶144戶496人。2018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維西蘭永集中安置點)43戶142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2戶114人,同步搬遷11戶28人。針對易地扶貧搬遷制定“一點一策一規劃”,嚴格落實“五十個有”工作目標,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產業幫扶等措施完成搬遷群眾勞動力100%推薦就業崗位、實現60%以上就業,完成遷出群眾原居住點的拆舊、復墾復綠工作。搬出了“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或地質災害區,為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支撐。 ![]() 走進維登鄉新化村,層層梯田滿目青綠,空氣里都飄蕩著木香、山藥等的清香,這里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藥材谷”。 脫貧戶李志明正在木香地里忙活,他笑呵呵地說:“在黨委政府的引導下,我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種植的木香都由合作社收購,不愁銷路,還提供技術苗種等服務,去年我家光木香種植收入就達4萬多元。” 新化村在黨員致富帶頭人蜂學虎的帶動下,村里成立了“維西縣小虎農民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成功走出了“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木香、山藥等特色產業。 說起村里的優勢產業,年輕的村委會主任李忠滿臉自豪,他說:“現在全村種植木香達1000畝,山藥200余畝,有效補齊了全村扶貧產業支撐不足的短板,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群眾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維登鄉鄉長楊建軍介紹,精準扶貧過程中該鄉注重大力開展產業扶貧,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拓寬農民致富渠道,出臺了《維登鄉深度貧困區產業實施方案》,按照“五緊跟”(扶貧資金緊跟貧困人口走、貧困群眾緊跟能人走、能人緊跟合作社走、合作社緊跟龍頭企業走、龍頭企業緊跟市場走)的產業發展思路,以“總支+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在深入調研、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創新發展模式,使全鄉貧困戶如期脫貧,同步實現全面小康。5年來,投入1931萬元發展經濟作物種植11225畝、投入685萬元發展經濟林果種植5743畝、投入786.1萬元發展中藥材種植10373畝、投入1580萬元發展雞、豬、牛、羊、鴨、魚等養殖業;為90戶貧困戶提供小額信款404.5萬元,解決產業發展資金難題。引導無能力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通過資金入股的方式與專業合作社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扶貧資金入股保底分紅;培育致富帶頭人36人,落實產業指導員8名,根據貧困戶產業發展需求,分層分類入戶提供全面細致的種植養殖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貧困戶致富技能;鄉村干部每月入戶購買貧困戶農產品,鄉機關食堂與部分貧困戶購買農產品,建立“貧困戶+鄉村干部(或鄉機關食堂)+購買者”模式,鼓勵鄉村干部成為帶貨人,促進禽蛋、水果等即產即銷。 ![]() ![]() 維登鄉堅持民生優先,聚焦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持續加大投入,強化民生保障,全面提升水平,著力補齊民生短板。 新化村二組75歲的村民李思信夫婦倆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兒女孝順,勤儉持家,日子過得不算富裕,卻也安心舒適,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兩個兒子相繼去世,兒媳丟下兩個老人遠嫁他鄉,好在國家民生政策一年比一年好,兩個老人衣食無憂,安度晚年生活,說起現在的好日子,老人淚流滿面,他激動地說:“沒有黨的好政策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雖然我們家經歷了很多不幸,是黨的政策讓我們度過了難關,黨恩似海深啊!”說起民生保障,維登鄉富川村村民和美連深有感觸,她和丈夫都是農民,靠種植傳統農業為生,自從家里的兩個兒子考入大學后,家里的經濟負擔更重了,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后,她家被列入因學致貧貧困戶,享受了多種民生政策,“現在國家的政策太好了,我們貧困群眾住院能報銷,孩子考上大學有補助,國家幫助我們修建房屋,扶持我們發展產業,沒有國家的好政策,我們貧困群眾的孩子是無法完成學業的,感謝黨委政府,感謝共產黨。”和美連說。 據介紹,5年來,維登鄉堅持以醫療救助為治標之策,織密健康“一張網”,實現醫療保障全覆蓋。全面摸排農村貧困人口健康狀況并建立健康檔案,累計落實954名四類慢性病患者分類救治和動態管理,建立貧困人口醫療保障信息系統臺賬,完善便捷就醫措施,開通大病救治轉診“綠色通道”,逐步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報銷、住院等醫療保障,慢性病簽約覆蓋率100%;堅持以教育為擺脫貧困治本之計,全面落實學前教育至大學全階段學生“兩免一補”、營養改善計劃、高原農牧民子女學生生活補助等相關政策2446人,根據家庭困難情況,幫助貧困戶學生給予臨時困難生活補助;堅持以兜底保障為基本防線,“兜”住最困難群體,“保”住最基本生活,通過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897戶2342人,實現政策兜底保障基本防線全覆蓋;創新“物質保障”“醫養結合”等救助模式,實現政府救助兜底保障。近年共落實臨時困難救助8200余人次,發放臨時救助金971.85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00余戶次,發放城鄉低保金3867.18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130.79萬元。 奔流不息的瀾滄江,見證著變遷、奮進、崛起的巨變。這些沉甸甸的成績取得始終與黨中央國務院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懷、厚愛是分不開的,維登鄉廣大干部群眾正沐浴著黨的春風雨露,用智慧和汗水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