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諧寺觀教堂”創建為載體,迪慶州做到了“三個率先”: ●率先全國涉藏州縣實現對藏傳佛教中國化進行量化考評 ●率先實現由國家和省級權威學術機構聯合考評 ●率先實現駐寺干部與僧尼雙向互評 一、“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扎實推進 強化組織領導 明確創建目標 為進一步推進全州宗教活動場所規范化管理,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把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作為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作,作為推動宗教工作法治化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抓手,積極組織動員全州各藏傳佛教寺廟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活動。成立了由州委統戰部、州民族宗教委,各縣(市)黨委統戰部、民宗局、寺院管理局及寺院民管會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并按照“愛國愛教、知法守法、團結穩定、活動有序、教風端正、管理規范、安全整潔、服務社會”的創建標準,制定印發了《迪慶州“和諧寺觀教堂”集中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和《迪慶州2021年度創建“和諧寺觀教堂”評分細則》,明確了指導思想和以“八個堅持”和“六個五”為主要內容的“和諧寺觀教堂”創建目標、方法步驟及具體要求,切實做到有計劃、有安排、有組織、有實施。 加強思想認識 營造創建氛圍 為切實提高藏傳佛教寺廟“和諧寺觀教堂”創建水平,充分認識開展“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目標任務、方法措施和考評標準,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先后召開3次全州藏傳佛教寺廟“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工作培訓會議,對“和諧寺觀教堂”評分細則進行深入細致地解讀,強化創建思維,注重在“導”上下功夫,不斷總結過去創建工作經驗,鞏固創建成果,進一步豐富創建內容、改進方式、創新載體、示范引領,充分發揮寺廟僧尼的主體作用,激發廣大僧尼內生動力,努力營造人人關心、人人理解、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濃厚創建氛圍,不斷提升創建水平。 創新考評方式 完善創建內容 為進一步豐富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內容、改進方式、創新載體、典型示范,充分發揮寺廟僧尼的主體作用,激發廣大僧尼內生動力,認真分析了過去由寺廟民管會負責人對創建情況進行考評的方式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從中央黨校、中國藏研中心、云南社科院、云南大學邀請了10名從事宗教工作研究的專家學者作為此次考評組成員,從迪慶州委黨校、迪慶州藏學研究院等機構抽調部分從事宗教工作的相關人員充實到考評組中,對宗教領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貫徹執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省委第三次涉藏工作會議、中央省委有關宗教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情況進行了現場驗收綜合考評。 嚴格考評驗收 確保公平公正 根據《迪慶州“抓穩定防疫情固脫貧促團結”專項活動方案》工作要求,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及時組建了由州委統戰部、州民族宗教委、州佛教協會、云南藏語系佛學院等部門組成的聯合督導組,由各縣(市)統戰部、民宗局、寺院管理局組成的駐寺工作組和由中央黨校、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云南省社科院、云南大學等部門組成的專家考評組,于3月6日至15日,深入全州23所藏傳佛教寺廟和2個有常住僧人的固定處所進行實地督促指導,對“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工作進行驗收考評。 督導和考評過程中,專家根據“八個堅持”和“六個五”創建要求,采取實地查看、查閱資料、聽取介紹等方式,對我州各藏傳佛教寺廟進行了嚴格考評。 二、“六個宣講”有序開展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宣講 今年3月以來,全州統戰民宗系統干部職工深入23所藏傳佛教寺廟和2個有常住教職人員的固定活動處所,開展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宣講,宣講緊緊圍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迪慶各組群眾生產生活的顯著變化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展開,并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系統解讀了黨的治藏方略,當前形勢任務,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黨對西藏工作的全面領導等內容,使會議精神入腦入心。 省委第三次涉藏工作會議精神宣講 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把省委第三次涉藏工作會議精神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精神結合起來,全面深入地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迪慶發生的歷史性變革和全方位進步,教育引導廣大僧尼充分認識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和省委第三次涉藏工作會議的深遠意義,堅持宗教中國化方向,不斷推動藏傳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與此同時,把會議精神同寺廟管理工作和“藏傳佛教界人士踐行“四條標準”要求有機結合起來,采取面對面宣講、集中學習等方式,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把黨中央和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送到全州藏傳佛教界人士的心坎上,持續推動會議精神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實里走。 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宣講 為進一步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激發廣大教職人員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操,弘揚傳承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精神,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和各寺廟駐寺工作組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的重要主線,促進各民族間交流交往交融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途徑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同時鼓勵藏傳佛教界人士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引導教職人員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不斷鑄牢“五個認同”的思想根基,為推動迪慶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動力。 反分裂反滲透教育宣講 為進一步強化“團結穩定是福,分裂動亂是禍”的思想意識和進一步凝聚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堅決維護祖國統一的意志力量,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協同各藏傳佛教寺廟駐寺工作組圍繞講清“十不準”“五個嚴禁”等政策界限,從西藏的歷史、達賴稱號的由來和十四世達賴、達賴集團的本質和活動特點等內容,用大量的事實深刻揭露了達賴集團的“三性”和十四世達賴的“五頂帽子”,深入分析了全州藏傳佛教界在反分裂反滲透斗爭中應有的立場,要求教職人員劃清與達賴集團的界限,把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己任,積極投身反分裂反滲透斗爭,不斷增強“五個認同”、堅定“四個意識”、樹牢“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 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規宣講 為進一步提高藏傳佛教界人士的法律意識,依法管理藏傳佛教事務,加強黨的方針政策和國家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引導藏傳佛教界人士對教義教規作出通俗易懂、與時俱進的闡釋,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采取以案釋法、易于接受、通俗易懂的方式,學習宣傳《憲法》《民法典》《宗教事務條例》《藏傳佛教活佛轉世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闡明個別僧俗群眾利用宗教、假扮活佛、違反網絡安全等違法犯罪行為,引導廣大教職人員樹立“政權高于神權,國法大于教規,教規順遂國法”的理念,自覺做以信為本、以戒為師、潛心修行、精進學識、增強持修、修身立德的模范,自覺做遵法學法懂法守法的新時代模范僧尼。 開展財稅監管工作政策宣講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統戰部、國家財政部關于開展藏傳佛教寺廟財稅監管試點工作的函》《云南省藏傳佛教寺廟財稅監管工作方案》的精神,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不斷提高人員、學經、場所、財務、佛事活動管理等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州宗教管理服務工作組不斷抓實、抓細各項工作要求,圍繞健全財務管理制度、開設單位銀行結算賬戶、配備專門財務人員、實行財務公開、建立財務審計機制、完善工商登記、加強稅收管理、普及財稅法律法規等重點任務進行了深入解讀,引導藏傳佛教寺廟僧尼改變舊有觀點和習慣,提高藏傳佛教寺廟僧尼對財稅監管工作的認同度、接納度。 三、工作方法不斷創新 政治引領有力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五進五出”宗教活動場所,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工作,開展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法治宣傳教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反分裂反滲透教育等活動,促使“五個認同”思想基礎在全州藏傳佛教領域不斷鞏固深化。 文化浸潤有效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藏傳佛教,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利于社會和諧、時代進步、健康文明的內容,指導藏傳佛教對教義教規作出符合當代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符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闡釋,打造迪慶宗教文化特色品牌,藏傳佛教思想和文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規范管理有序 全州23所藏傳佛教寺廟及2個有常住教職人員的固定處所在人員、組織、資產、治安、文物、消防、檔案、制度、基礎設施、衛生防疫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制度不斷健全,在建設和諧生態美麗寺院方面有著更廣泛的認同和更深層的共識,依法管理和民主管理水平得到長足進步。 僧才培養有方 制定了《關于開展全州藏傳佛教僧尼輪訓和代表人士培養三年規劃的實施意見》,全面推進藏傳佛教界人士踐行“四條標準”思想教育輪訓工作;建立了現代學銜和傳統學位相結合的雙渠道僧才培養機制。截至目前,我州已完成思想教育輪訓14期,覆蓋1100余人;已完成宣講43場,覆蓋750余人;獲得格西“拉讓巴”傳統學位的有1人,獲得“禪然巴”初級學銜的有56人,獲得“智然巴”中級學銜的有88人,獲得“拓然巴”高級學銜的有11人。與此同時,我州還設立了“拓然巴”學銜基金,獲得“拓然巴”高級學銜的僧才,按照每人每月300元的標準可終身享受“拓然巴”獎學金。 服務社會有力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州各宗教活動場所和宗教界人士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累計為疫情防控捐資捐物價值近300萬元,全州宗教界的慈善義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 四、植樹造林 美化家園 今年3月,州委州政府組織全州藏傳佛教僧尼開展“踐行‘兩山’理念,助力生態文明”主題植樹造林活動,完成植樹3466棵。 通過開展“踐行“兩山”理念,助力生態文明”主題植樹造林活動,全州廣大僧尼“愛綠”氛圍愈發濃厚,增強了廣大僧尼“共建美好家園”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了保護生態、綠化家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強化了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意識,使生態文明建設真正成為廣大僧尼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用實際行動喜迎建黨100周年。 近年來,全州藏傳佛教界人士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念,把推動綠色、生態、和諧寺院建設擺在前,充分挖掘佛教在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持續開展藏傳佛教界人士義務植樹造林活動,累計種植2萬余棵,為全州生態文明建設營造了濃厚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