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網訊(記者 張錦明)7月,走進香格里拉市建塘鎮獨克宗古城的一個庭院,門頭端正地懸掛著云南省人民政府頒授的“光榮之家”匾牌,庭院里月季花開正艷,滿屋洋溢著溫馨的氛圍。 庭院主人、73歲的徐贊身體硬朗,回憶起曾經的往事,他記憶猶新。 “我是革命烈士的兒子,我的父親叫徐秉義,于1952年為迪慶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當時我才3歲,我的大哥徐清、二哥徐惠緊跟父親的步伐參軍入伍,繼續為黨的事業而奮斗。” 徐贊說:“1949年,我出生在建塘鎮獨克宗古城北門街一戶貧窮的藏族家庭,從小讀書、參加勞動,1965年參加工作,在迪慶州汽車隊學習駕駛技術。1968年,當我19歲的時候,義無反顧地加入解放軍,成為麗江軍分區一名光榮的戰士。新中國的幸福生活,融注著父親的鮮血,我們兄弟三人決心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 “在部隊,我積極參加軍事訓練,堅決完成各項任務,1971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驕傲的事。1976年4月,我退伍到州農牧局擔任駕駛員。1984年,調到州人大常委會辦公室行政科。2002年退休后,我在州直機關離退休第十四、第十三黨支部繼續發揮作用。” “作為一名老黨員,我目睹了祖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過程。7月1日一早,我收聽收看了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電視直播,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我感到無比自豪。” 徐贊說:“現在,黨組織還給我和我的二哥頒發‘光榮在黨50 年’紀念章,這是我家的榮耀。我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兒媳都是黨員,我經常教育他們,要珍惜、守護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在黨的領導下,過去偏僻落后的迪慶高原,真的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真的是今非昔比了,我們過上了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徐贊的愛人王順英,與徐贊青梅竹馬一起長大,1969年在中甸縣養護段參加工作,1978年調州水電局,直到退休。她說,“我們一家人在黨的教育培養下長大、工作,黨的恩情永生難忘,我們經常教育兒女要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一定要為家鄉的建設發展奉獻力量。” 7月14日,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徐贊從家里步行8分鐘,再次走進迪慶紅軍長征博物館,隔著玻璃,仔細端詳懸掛在櫥窗里的“三件寶”。即1955年1月中共中甸縣工委會、中甸縣人民政府頒發的“光榮軍屬”“光榮烈屬”兩塊木制匾牌,1952年11月5日毛澤東主席簽發的“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他說:“這是我父親犧牲后得到的匾牌和紀念證,因為布展需要,捐獻給博物館了。擺在這里,可以讓更多的人緬懷革命先烈、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