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考教育的樂園——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小記
來源:香格里拉網 作者: 發布時間:2021-08-20 09:01:31
香格里拉網訊(記者 解大欽)“阿姨,橫斷山脈是怎么形成的?” “阿姨,大樹杜鵑花和小杜鵑花有什么區別?” “阿姨,普達措是什么意思?” …… 6月18日,建塘小學一年級三班舉行“夏季游學行”活動,40余名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普達措國家公園接受科普教育,孩子們提出的一串串連珠炮似的問題得到了普達措國家公園科普宣教中心講解員的耐心回答。 7歲的卓瑪央宗已經是第二次來普達措了,她興奮地說:“之前和家里人來,我們看見了優美的風景和可愛的小動物,這次班級組織的活動讓我知道了什么是國家公園、保護動植物的重要性還有這片美麗森林的由來,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 普達措國家公園是集生態保護、科普教育、觀光游憩等功能為一體的國家公園。2016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將普達措國家公園列為全國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之一,開啟了普達措國家公園新的歷史篇章。2020年9月,普達措國家公園同全國其它9個試點區一道接受了國家層面的評估驗收,提供了寶貴的云南國家公園建設管理經驗。 在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過程中,普達措國家公園越發注重成為面向社會公眾、科研機構、學校等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通過“身臨其境”的方式讓游人接觸公園內的動植物,是廣大青少年了解地理學、動植物學的最好課堂。 公園入口處有一個420平方米的科普宣教中心,利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技術手段,運用3D影視、立體投影等觀賞方式,向游客展示國家公園理念、地方民族文化內涵、生態環境保護成效、科研成果等,內容包含公園內地質演化、動植物介紹、農牧文化、藏傳佛教知識等,吸引不少游人駐足停留。 普達措國家公園碧塔海國際重要濕面積達1984.64公頃,有高原內陸斷陷湖泊、湖濱沼澤化草甸濕地生態系統,是中甸葉須魚和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黑頸鶴等候鳥的棲息地。隨著普達措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改革工作的開展,碧塔海國際重要濕地通過開展“愛鳥周”“世界濕地日”等活動,逐步成為我省、我州濕地科普學習、野外生態教育的良好場地和基地。同時也提高了城區、濕地周邊社區群眾保護濕地的意識。 近年來,西南林業大學、中科院昆明分院西雙版納植物園等科研監測團隊也與普達措國家公園開展深度合作,推進了公園生態定位站的建設,對公園寒溫性針葉林等主要保護對象安裝了78個監測設備、生態保護管理監控探頭,在彌里塘、屬都湖、碧塔海設置綜合監測系統3套,對區域內水質、土壤、大氣、噪聲進行監測。 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濕地生態系統監測預警也為其他地區的濕地保護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今年3月26日,江西省林業局副局長劉賓率隊前來調研,調研組對公園內逐步形成的“空天地一體化”科學監測體系給予了高度評價。有了“空天地一體化”科學監測體系,普達措國家公園實現了智慧云管理生態環境和新技術補充監測的模式,例如采用e-DNA技術就能初步監測屬都湖和碧塔海兩個地方的微生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和鳥類六大類群數據變化,填補了普達措國家公園在該方面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