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16年如一日 把工會當“娘家” 是全縣職工貼心的“娘家人” 今年7月26日 在云南省總工會 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總結表彰會上 她榮獲云南省“五一勞動獎章” 她就是 德欽縣總工會副主席斯那卓瑪 職工貼心的“娘家人” “工會是黨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工會工作是服務職工的工作,工會干部是職工的‘娘家人’。”這是斯那卓瑪常說的話。自分管德欽縣總工會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工作以來,斯那卓瑪努力掌握各種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她認為,要把黨和政府對困難職工的好政策落到實處,就要結合德欽實際,開創性地推動各項工作。從2018年開始,困難職工認定政策作了較大調整,為確保城鎮困難職工認定“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她精心組織、迅速行動,與相關部門加強工作溝通協調,比對信息,并走訪每一個困難職工家庭,逐一核對信息,全面、真實、及時地掌握了困難職工家庭在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動向。 斯那卓瑪在短短的15天內走遍了德欽縣各個鄉鎮所有村落,完成了困難職工幫扶系統內49戶建檔對象的信息核實,及時清理了不合格檔案,做到了實事求是、精準識別,不遺漏、不偏袒,把真正困難的職工納入幫扶系統。 在困難職工幫扶工作中,斯那卓瑪始終保持滿腔的熱情,注重因戶精準施策,積極爭取資金和領導支持,通過產業扶持、助學幫扶、大病救助、就業扶助等方式,順利實現困難職工的解困脫困,截止目前,已完成解困脫困49戶(其中死亡注銷3戶),3戶已納入政府兜底戶。幫助困難職工逐步過上好日子。她始終堅持做到“受職工之托,忠職工之事,解職工之難,暖職工之心”,這也是她為自己定下的職業道德標準。 產業幫扶助脫困 桑層是德欽縣羊拉鄉茂頂村人,家里有4口人,兩個子女還在上學,1979年參加工作,2007年因企業改制從糧食局下崗。下崗后,他沒能再次就業,一直靠打零工維持生計,一家人生活十分貧困,桑層家的困難一直牽動著斯那卓瑪的心。為了探索產業扶貧模式,斯那卓瑪通過單位領導邀請專家對羊拉鄉進行考察后發現,這個地方適合種植核桃樹。于是,她多次動員桑層種植核桃,可這需要一大筆錢,桑層猶豫了。面對桑層的顧慮,她多方奔走,積極協調德欽縣總工會1萬元的啟動資金和德欽縣稅務局5萬元的產業幫扶經費,為桑層修建水渠、管道、噴頭;協調德欽縣林業局5萬元幫扶經費,為桑層提供苗木、修建基地柵欄;協調德欽縣國土局3萬元地質災害治理經費,為桑層加固基地周圍的山體,防止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基地的破壞。 2016年,桑層的核桃基地建設完工,占地38畝,種植核桃樹350株,并套種油橄欖和格桑花。到2018年,有100株核桃樹已經掛果,總產量達3500公斤,年收入達5萬多元,昔日落魄的桑層也成為了當地的致富帶頭人。看著一顆顆核桃變成現金,桑層心里樂開了花,他眼含熱淚,緊握著斯那卓瑪的手激動地說:“感謝德欽縣委政府、感謝工會,是你們把我從困境中拉了出來,摘掉了貧困的帽子,給了我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桑層的事例在斯那卓瑪的工作中并不鮮見,德欽全縣49戶貧困職工,在斯那卓瑪及工會干部職工的努力中,都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挺直了腰桿。 平凡點滴暖人心 德欽縣山高谷深,村落分散,困難職工居住地分布在不同的鄉鎮、山村,山高路遠,斯那卓瑪走訪了全縣每一個困難職工家庭,足跡遍布全縣的山山水水,千方百計為困難職工送上工會溫暖,推動廣大職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針對因學致困的21戶職工,斯那卓瑪組織將其納入“金秋助學”幫扶對象中,累計投入資金39.01萬元,幫助其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并對其中子女畢業后不能順利就業的,又通過“貸免扶補”“春風行動”重點幫扶,幫助就業創業,通過釋放子女就業潛力,來實現解困脫困。 針對20戶家庭收入低,家庭負擔重的職工家庭,累計投入資金48.04萬元,聯合德欽縣人社局等有關單位,通過開展引導培訓、就業咨詢、介紹崗位、創業支持、產業扶持等工作,鼓勵支持其創業就業,實現穩定增收。 針對因病致困的5戶職工,累計幫扶11.33萬元,在幫扶資金上給予傾斜的同時,斯那卓瑪主動與政府有關部門聯系,將其納入大病保險和醫療互助保險,納入政府兜底保障。 在德欽縣總工會的每一項工作里,斯那卓瑪的身影總是活躍在一線,因為她的心里裝著全縣的職工。一粒種子,只有深深扎根沃土才能生機無限,而她就是那顆在職工心里的種子,溫暖人心的同時,也茁壯成長! |